三国演义83421《三国演义》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一)三国故事的流传1、正史2、通俗文艺(1)杂戏(2)“说话”与“话本”(3)杂剧、院本(二)《三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可能为东原(今山东东平),生平事迹不详。2、作品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传》(三)《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1、嘉靖本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刻的《三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标题。2、吴观明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明万历年间刊刻,120回,双句回目,托名李贽评点3、毛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删改、评点本,120回,名为《三国志演义》或《四大奇书第一种》,艺术上有较大提高,为后来最流行的版本。二、《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一)政治历史主题:正统说(“为蜀汉争正统”)、仁政说(民本说)、统一说、人才说(“圣君贤相”、“乱世英雄颂歌”)、“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说……(二)道德伦理主题:“忠义”说(三)军事主题:“全景军事文学”说(“军事教科书”)(四)美学主题:“民族历史悲剧”说,“理想人格悲剧”说三、《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一)“七实三虚”:历史与演义清·章学诚《丙辰札记》:“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二)人物形象塑造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鲁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三)恢宏悲壮的美学风格明·高儒《百川书志》:“陈叙百年,该括万事”(四)半文半白的浅近的语言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文不甚深,白不甚俗”四、《三国演义》的地位与影响(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盛行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自罗贯中氏《三国演义》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列国系列: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蔡元放《东周列国志》隋唐系列:褚人获《隋唐演义》明末时事小说:《梼杌闲评》、《辽海丹忠录》(二)《三国演义》的流传与影响搬演、翻译社会心理与文化讨论题目:1、历代文人学者对《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在阅读作品及了解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谈谈你对《三国演义》主题的认识。2、结合作品谈谈你如何理解《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西晋·陈寿《三国志》及南朝宋·裴松之注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南宋·朱熹《通鉴纲目》清·章学诚《文史通义》:“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正统也。”(1)杂戏隋炀帝宫廷水上杂戏表演:“刘备跃马檀溪”(杜宝《大业拾遗记》)唐代皮影戏(李商隐《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2)“说话”与“话本”北宋苏轼《东坡志林》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三分”元代《三话》、《三分事略》(3)三国题材剧目
三国演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