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课题:第一单元《心的耕耘美的创造》课型:欣赏·评述单元目标:1、通过欣赏学习,了解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感受不同风格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其艺术内涵;2、学习感受美术作品所营造的情趣和意境,体会美术作品内在的情感意蕴。3、通过赏析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4、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创造,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教学重难点:1、学习了解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感受不同风格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2、学习感受美术作品所营造的情趣和意境,体会美术作品内在的情感意蕴。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方法:指导讲析、赏析比较、交流讨论课时:共2课时第1课《美术作品的产生》1课时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1课时课题:美术作品的产生课型: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欣赏学习,了解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2、感受不同风格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其艺术内涵;3、通过赏析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4、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创造,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学习了解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感受不同风格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方法:指导讲析、赏析比较、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心的耕耘美的创造》,是对美术的高度概括,只有用心去耕耘,才能创造美的作品,美的世界。那么,美术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呢?它有什么特征或风格?美术家想要表达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课《美术作品的产生》去了解答案。二、学习过程:(一)美术作品的产生:1、你认为美术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呢?或者说你创作一件美术作品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生一起边交流边总结:构思;搜集素材;修改整理;创作完成。美术创作——创造性劳动。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以《血衣》为例,具体分析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结合多媒体展示,教师介绍《血衣》的创作过程(鼓励学生课后多从网上了解更多的内容):★作者介绍:王式廓(1911—1973)字子容。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由村人。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早年学习美术,1930年开始学习西画,并关心革命。1933年学习西画兼学油画、水彩画,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1936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画了大量巨幅抗日宣传画,像《保卫家乡》、《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敌》、《再上前线》、《台儿庄大捷》等等。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以诚挚的语言刻划了不同时期人物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历史感。★作品介绍:素描作品《血衣》是王式廓从1953年到1959年所画的主题性创作。尺寸23厘米×40厘米。《血衣》题材来源于生活,以革命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应用写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土地革命时期斗地主的场景。既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客观历史,也真实地表现画家本人的主观世界的情感、认识和理解:表现敌我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揭露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另一方面表现农民的痛苦、仇恨和斗争,以及在党领导下斗争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失明的老奶奶,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鲜明地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是共产党领导的反封建土地革命的历史写照!★创作过程:《血衣》这幅作品,一画再画,画家以生命为代价对艺术的完整性作出了不懈的追求。他深入到生活中,为《血衣》的创作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他画了大量的农村老汉形象,这幅作品大小几十幅,包括素描《血衣》、人物习作和草图等,可以说,他是在大量的农民肖像写生中,经过不断的加工,提练、酝酿了《血衣》的人物。1973年4月,应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之约,准备油画创作。王式廓立即到河南安阳、巩县等地搜集素材。在二十几天中,每天带病工作十三四个小时,5月22日下午,在画一老一少农民的头像时,因劳累过度手握画笔倒在油画架旁。油画《血衣》(小稿),从酝酿到最后完成草稿,竟然横跨了二十多年。3、总结美术作品创作过程(多媒体展示):1)用草图记下某种创作构思;2)对草图反复推敲、修改,使之成为作品雏形;3)搜集草图中的形象素材;4)放大草图,用某种美术手法进行创作,直至作品完成。4、说一说:你对美术作品的创作有了怎样新的认识?(二)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多媒体展示两幅作品,区分其再现性和表现性手法(见图)。《麦收序曲》《波嘉尼小姐》艺术家审美理想不同,创作手法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写实风格、表现性风格、抽象风格。1、写实风格:强调视觉真实性与客观性。(多媒体展示课本图例,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赏析。)油画:《孟特芳丹的回忆》、《
6年级单元课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