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讲义目的:借着经文的注释来研读使徒行传,并在注释中提出历史背景、作者的目的,和读者要问的问题,以便把解释应用在今日的教会处境。I. 导论:作者、写作年代、主题、特征、内容大纲、背景、历史背景、受逼迫的原因II. 序言(1:1-5) III. 起初的事件(1:6-26)IV. 耶路撒冷教会的诞生(2-5)V. 受逼迫的情况(6:1-9:31)VI. 福音传至外邦(9:32-12:25)VII. 第一次布道行程(13-14)VIII. 耶路撒冷大公会议(15)IX. 第二次布道行程(16:1-18:22)X. 第三次布道行程(18:23-20:6)XI. 上耶路撒冷的行程(20:7-21:17)XII. 保罗在耶路撒冷(21:18-23:35)XIII. 保罗在巡抚前的分诉(24-26)XIV. 至罗马的行程(27-28)功课作业:。,并把你喜欢背诵的十个经句抄下交上。(10%)(请另用纸张抄经文):任选一题1200-2500字(30%)(我们只要求你借着《圣经》,加上这份「使徒行传」的讲义去寻找写作的资料。如果你手上有更多的书籍,例如《启导本圣经》,或《注释本圣经》,或其他关于使徒行传的参考书,你都可以用来参考。)1. 耶路撒冷大公会议(徒15)的起源、过程、及意义。(请详细阅读和查考15章,从中寻找资料。)。(按着《圣经》和这份「使徒行传讲义」把保罗三次行程所经过的地方和当中的工作描述出来就够了。)(只选巴拿巴、亚居拉夫妇、提摩太、路加等)的关系。(只需要说明保罗和他们在那里认识、一起去过那里、作了些什么工作就够了。)(60%)参考书:(学生不必购买,讲义足够完成作业和考试)。《使徒行传》李本实译。台湾:浸宣,1969。。《使徒行传》蒋黄心湄译。台北:校园,1987。。《使徒行传》天道圣经注释。香港:天道,1999。。《使徒行传》黄元林译。台北:校园,1997。,. Luke:,(literarygenre)与福音书相似,都是以叙述(narrative)为主,就是记述过去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圣经中大约有百分之七十五的篇幅是以叙述文学体裁写成。叙述经文的特性多牵连一些人物(人物的活动和谈话)、布景(事情发生的背景)、情节(事情的起因、高低潮、结束)、意见(作者写这叙述的目的或个人意见)。当然,使徒行传中也不乏教导性质的记载。使徒行传开头几节经文就提到作者所写的「前书」,相信是指路加福音。这两卷书很可能是一本连贯作品的上下两部分。今天圣经学者再次提醒我们,要研究使徒行传的资料,就不能忽略路加福音,因此多数把《路加-使徒》(Luke-Acts)连在一起研读。我们不作这样的研读,因为本院课程另有一门「基督生平和言训」有研读路加福音。作者许多时候,讨论使徒行传的来源与作者必须和路加福音一起讨论。在路加福音的开头几节经文,说明此作品的原作者似乎是保罗的同伴路加(西4:14)。在使徒行传后半部的经文中常出现「我们」(We)(第一身复数代名词)的字眼,比如「…过了这几天,我们就起身前行…」(主要有三段经文,16:10-17;20:5-21:18;27:1-28:16)。按以上的谈话,我们可以猜测此书的作者必亲自经历书中所记述的事件。在主后180年,爱任纽曾说:「使徒行传的作者是路加」。他更进一步说:「他一位在安提阿的叙利亚人,职业是医生,一直至保罗殉道他都与保罗在一起,他写下了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可见后来初期教会确认路加是使徒行传的作者。写作年代我们比较难确定写作的日期。目前有两个主要的推测:一个认为此书写于主后60年间,当时保罗正在罗马监狱中;另有人认为是在80年间,保罗死后才写成。使徒行传最后几章的经文支持较早的著作日期,举例来说:全书结束时,保罗还在等待罗马宣告案件的审判结果。作者在书中既用了很多篇幅来描写保罗上诉该撒,没有理由到最后竟然不交代清楚,除非作者的确已经提供了最新的消息。除此之外,最后几章经文又显出一种新鲜感,犹如亲身经历的感受,这一切都暗示作者是从新鲜的记忆里写出此书。另外,学者认为《路加-使徒》写作的日期只是相隔几年吧了。估计在主后七十年。也认为写作地点是在安提阿。主题使徒行传本身的内容说明它是一本「历史书」,而作者也是一个「历史学家」,直到近代,研究圣经的学者才发现,从好几方面来看,四福音与使徒行传也可正确地归属于「神学」的类别。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不单是要不偏不倚地把事实陈明,他清楚地存有一个写作目的,就是要说明由耶稣基督带来的福音是如何被他的门徒传开,这
使徒行传讲解(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