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感物说与魏晋六朝文论研究
姓名:翟庆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李祥年
2010-04-10
中文摘要“感物说谝员硐治V行牡闹泄澄难Ш臀穆壑校凶偶康纳Γ“诗言志”和“诗缘情’’作为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的两种基本倾向,二者都以“感物”为发端,以“感物”为起点。从这个角度看“感物说”堪称中国古代文论发展中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在中国古文论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注意到从先秦到六朝,“感物说”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变化发展的过程的脉络和规律是值得研究的。论文贯穿两条线索:第一个线索是感物理论中“物”的概念和外延的扩大,文章探索了“物侨绾斡勺匀痪拔锿卣沟缴缁崛耸隆⑾质瞪畹摹5诙鱿咚是围绕“感物”说的发展,梳理其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联系在一起的。围绕文学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放诸文学创作和社会政治、思潮的发展,论文对先秦至汉魏六朝林林总总的文学创作和文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回顾了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动机和目标。论文第二章、第三章简要梳理了先秦两汉的感物说以及诗文创作,为后文做理论铺垫。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论文选取了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序》为代表的文论为研究重点,以点带面,以“感物说”为视角,结合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创作,系统梳理了三大文论对于“感物说”的继承和发展。关键词:感物说、心物关系、南朝、文论
””瑃陀’!簍篢们倦皃甌。’。;癝”.””盤盿“甌“”.,”.”.。“’.“”..甀。.,。”。疭。。’盤.;
绪论第一节要点文摘象的感应也要强行归类到感事、感时与政治人伦教化的旗号下——“载道言志”。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文学成了政治的附庸,也就使得“自然感应”——感物的最古老的特质——显得黯弱。虽然先秦两汉时期已经有“天人合一”的论“诗言志”和“诗缘情”作为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的两种基本倾向,二者都以“感物”为发端,以“感物”为起点。从这个角度看“感物说”堪称中国古代文论发展中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在中国古文论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感物”说强调自然万物之间的感应互通,后来成为人心与物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通过“感”使“心”与“物”达到交融的境界。从《周易》、《左传》、《庄子》、《荀子》等都出现的“感”思想可以看出,感物理论在中国的肇始与生成,有着自然审美的民族积淀,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也为以感物论的产生提高了深厚的土壤。但是我们注意到,先秦两汉时期的感物说总体来说是感事、感时,肯定并强调“言志”与教化。由于强烈的政治功利和教化的主张,先秦两汉时期的感事、感时多借助于某一事件、某一现实来宣扬政治人伦道德的教化,即使是对自然物这种片面强调社会生活,突出政教的功利性,忽视并压抑个人情感和自然审美在述,但是,在人们当时的文学艺术观念中,自然物色并没有独立,更谈不上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它们只能成为附庸,充当着人们的政治伦理道德教化魏晋以降,社会的动乱带来思想的解放,也带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在文论领域,“感物说’’开始觉醒并独立,其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凸显,进入了自然和自由的阶段。这种美学观念的生成与其说是对先秦两汉美学观念的颠覆,不如说是对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的回归。玄学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自然,玄言诗的写作,使诗人努力探究宇宙自然规律及其与人的关系;山水诗的出现并进而由“附庸而蔚成大国”,则是人们自然审美观念的复归,诗人注意从山水自然中感悟自我、感悟人生,由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感物说反映在文论领域,在魏晋六朝时期更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逐步发展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陆机的《文赋》突破了经学思想的藩篱,认为“情”、“志”是相统一的关系。情感的解放,必然带来了物感对象的扩大。陆机“感物”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的工具。
强调了自然景物对诗人之心的感发作用。他还指出,形诸文字的古代典籍、前人文章、以及先人的功业和品德也能启示今人,并引起创作冲动。“瞻万物而思纷”,这可以说是陆机“感物”说的中心。与《乐记》的“感物”说相比,这句话有三个特点引起我们注意:一是陆机《文赋》所指的“物”并不局限于《乐记》所片面强调的社会生活,而是明确地指向“万物”;二是陆机阐明了感物起情的结果是“思纷”,即是思绪飞扬、海阔天空,并没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伦理规范;三是《乐记》所强调的是“感于物而动”,其被动性十分明显,《文赋》则是强调了一个“瞻”字,创作主体主动地观察万物,从而引起丰富的情感和想像,反映了文学自觉时代的特征。儒家所赋予的感物的社会责任在魏晋时期被逐渐忽略,而在南北朝时期又引起人们的重视,比如刘勰“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段男牡窳っ魇ā之说、钟嵘的“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妒沸颉之说。这并不是对儒家感物的简单重
感物说和魏晋六朝文论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