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教育
-关于发展问题的讨论
巴登尼玛
第一节贫困问题的考察
-文化价值与教育理解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起点,把握住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就抓住了该地区贫困与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找到了经济问题的本质。
“贫困”的涵意设定为:社会成员某些基本需要难以保证和满足,自身不具备改变其困境的技能,同时社会经济结构也不能够为能工作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社会文化观念所认可的生活恶化程度。根据这个设定我们可以整理出地区贫困的构成情况及其衡量指标:1、食物量和最低衣物量,居所的最低需求;2、医疗服务状况;3、教育的状况;4、城乡贫困的差异。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基本生活需求
绝对贫困:按照锐特瑞(Rowntree)的标准,食物摄取热量为2500卡/日,㎡/人,燃料能耗3500卡/日)。
卫生与教育情况
考察卫生状况,就要考察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数量,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每千人病床的配置,以及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等。
教育情况:贫困与教育的滞后几乎是共生的。教育的滞后造成了对宏观经济缺乏有活力的推动力,同时微观经济也因此而缺乏远见和创新能力,这两者纠缠在一起成为导致地区性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乡贫困差异
农村贫困现象
(1)以贫困户占大头,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主要贫困问题;
(2)原因是因为人口增长而生活水平下降;
(3)农村有些地区虽然享受休养生息优惠政策的待遇,但贫困面仍然大体未变,个别地方反而有所上升;
(4)农村贫困面并不因为基尼系数的变化而有较大的变化,这意味着最贫困的家庭十年来一直不大景气。
城市贫困现象
(1)主要是相对贫困户的比例大,其收入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但还可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
(2)城镇贫困户多数是因为缺少就业机会或就业条件而生活水平下降;
(3)城镇在开放搞活的政策下贫困面有缩小的趋势;
(4)城镇贫困面似乎随基尼系数的变动有所变动。
关于劳动力的有效性问题
比如:藏族地区地域辽阔,但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空间有限,人口分布因此相对集中。在生产资金不足时,劳动力可以作部分替代。所以,经济增长往往通过人口增长后向生产领域投入活劳动力来实现。然而非农业产业的就业机会不多,城镇容纳人口能力
非常有限,社会增加的劳动力只能集中到有限的农牧业生产领域内,从而使农村人均生产资料的占有率不断下降,人均生活资料的产出难以很快提高。这样,由劳动力增长所推动的经济增长反而被人口增长所抵消了。如此循环使得一些人很可能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关于传统的悖逆意识问题
悖逆意识主要是由文化糟粕所导致的对发展起着负面影响的意识。
关于人口素质问题
人口素质低对改变地区性贫困和自身贫困有较强的制约作用。
关于就业
当今在世界上已被公认的消除贫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创造社会就业机会。这里泛指的就业机会包括最低层次的“找一个饭碗,有一个机会能用自己的手赚一碗饭吃”,中间层次的为按比较其不同就业机会的利益而从事其愿意的领域的工作,以及高层次的在经济发展中让现代部门在不降低经济效益的前题下不断吸收社会劳动力等几个方面。
第二节独特的“二元结构”
-教育事业的使命与难题
按目前我国社会进化的理论,藏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实现了一个或两个历史性跨越后开始的,即农奴社会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在自然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的切入,其自然性社会运动过程中断了,实现了跳跃式的跨越,一举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006526第六章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