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方关军
“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学施教”的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一、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学施教”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起步时间:2012年3月
正式立项: 2013年5月立项为浙江省教研重点规划课题(立项编号:13A224)
主持人:方关军
研究团队:自由申报经过挑选全市范围 26名一线教师
成员条件:对本课题研究有兴趣有热情有一定研究能力
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现象:随着年级逐渐升高,课堂教学会越来越趋向有利于少数学生的学习而大多数学生则被渐趋冷落、学习的兴趣日渐寡淡,中下段学生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庞大。(语文学科的“温水效应”)
根据我们的长期观察,它与语文教学不分学段一成不变地推行“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改革的起因
“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
叶圣陶关于语文预习的精辟论述:
“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
必须以保证学生的课前预习作基础
必须以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预习习惯为前提。
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因此就很难保证学生都进行课前预习。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加上课前预习参差不齐,更会扩大学生对所学内容认知起点的差异性,这就给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和进度造成严重的困难。
初中各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状况抽样调查统计
,往往会造成教师对学情的错误估计。
大凡布置过预习作业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容易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起点定位过高,进度过快。上阅读课时,往往忽略课文的感知阶段,生字生词不引导关注,学生课文还没来得及读完一遍,文章写什么还未弄清楚,教师就急着让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层涵义,品味表达的技巧和语言的特色等等。因此,课堂上往往只见少数经过预习的学生闹闹嚷嚷,一些学生会因追不上教学思路而惶惑不安,极大多数学生则被冷落而袖手旁观。“温水效应”由此形成。
凡是布置了课前预习的教师,课堂教学总会从检查预习入手,由教师根据预设提问在先,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一过程看上去十分完美,其实却是一个不完整的和残缺的阅读过程,它缺少了问题的产生过程。其最理想的结果,也只能培养出一些“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手,却少有“提出问题”、“质疑文本”的学生出现。因而,多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能手,而少有能够自觉学习、独立钻研的学生。
,导致能力培养有缺陷。
,极容易让教学陷入一种“唯本(课本)是教”“唯本(课本)是读”的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而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围绕着一本教材转,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新理念极难真正得到落实。
当大多数学生不能经常性完成课前预习作业的时候,课前预习就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这时候,语文教学再不能固执地坚守“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而应该调整策略,构建一种能够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课堂,让教师的“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人性化与人权的角度看,这也是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的要求。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学施教”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