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全球抗血栓药物市场分析来源:IMS更新时间:2009-07-14核心提示: 血栓症,即局部血液凝块形成。其中,动脉血栓可导致如心肌梗塞、中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外周动脉疾病等;而静脉血栓则可引发肺栓塞。动静脉血栓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死亡的首要原因,同时,它也是癌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抗血栓药物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溶血栓药。然而,在这三种不同作用类型的药物中,唯有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望成为抗血栓药物市场的佼佼者。在抗凝血药物中,维生素K拮抗剂和肝素主导了半个多世纪并在抗血栓药物中占有一席之地。◆血栓的形成及抗凝血剂凝血级联靶向目标通常情况下,凝血蛋白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液中。当血管损伤,将触发凝血级联反应,最终导致形成一个纤维蛋白凝块,稳定后形成血小板血栓。凝血级联反应是一系列蛋白酶通过外源(组织因子,因子VIIa)和内源(因子XIIa,Xia,Ixa和VIIIa)通路逐步激活的过程。这些级联反应汇集到因子Xa的激活而形成一个共同通路,在此通路中凝血酶对催化纤维蛋白的产生发挥了核心作用。抗凝血剂作用位点用虚线标示。◆抗凝血药现状华法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的代表,为最常用的抗凝血药,它能抑制一些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激活(图1),临床上用于预防包括房颤、静脉血栓、冠状动脉病、某些矫形手术以及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栓的形成,是唯一被批准用于长期抗血栓治疗的药物。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可降低64%的中风发病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尽管华法林疗效确切,但因其治疗窗窄、起效慢、需较频繁的血液监测来调整剂量以及与多种食物(包括酒精)或药物间存在相互作用而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2008年,各种通用名的维生素K拮抗剂的全球销售额超过7亿美元,。肝素能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因子发生相互作用(图1)而被用于短期预防血栓。肝素是注射性的,这限制了其需在住院部使用或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的短期预防(不超过2周)。若使用未分馏的肝素,则因其能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该风险的发生率为3%,血小板减少症能导致血栓症和死亡率的增加)而需进行临床监测及剂量调整。随着肝素分子量的降低,低分子量的肝素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减少。当分子量小于3000时,几乎不具有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活性;因此低分子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作用明显降低,出血并发症亦减少。临床用于预防静脉血栓和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依诺肝素(Lovenox;赛诺菲-安万特)已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抗凝血药物。2008年,。◆抗凝血药物的发展趋势现有抗凝血药物的缺陷以及强有力的市场机会将驱动抗凝血药物的发展。而那些疗效至少与现有抗凝血药物相当,安全性(尤其是降低出血风险)更佳且使用方便(可供口服,尤其是可长期使用)的新型抗凝血药物将在这一领域占有更多的优势而将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抗凝血药物主要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Xa因子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irectthrombininhibitors,DTIs) 凝血酶,或IIa因子,能催化纤维蛋白的产生,并参与其他凝血有关的反应(图1),这使它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 DTIs是新型的抗凝血药物,它能抑制凝血酶,也可抑制凝血酶介导因子Ⅰ、Ⅴ、Ⅶ、ⅩⅢ及血小板的活性,它不仅有抗凝作用,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
IMS(艾美仕数据)—抗血栓药物市场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