羆螃肀10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葿&地理教育专业莆膁《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蝿指导计划书蕿薃羃薈某县域城镇体系“三结构一网络”模拟规划虿羄莁薁蚈莅肃莀螈螆薁腿袈膇芃膂羈芄羅羁肈蚅蒂虿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教研室肅2012年11月膄目录蒈第一部分课程实践计划书 3芈第二部分综合课程实践内容指导 5蒆第三部分课程实践报告编写要求 8薂第四部分参与学生实践分组说明 9蒁第五部分规划实践案例解析 10芈第六部分主要规划图件案例解析 25薃莄第一部分课程实践计划书芀一、课程实践的意义莇《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战略性、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学习好《区域分析与规划》这门课程,并能适应未来区域分析与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不仅需要有坚实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一定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和极端重要的。羄本课程实践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分析与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就是专门针对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而言的,即在调查和收集并分析整理区域城镇体系发展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城镇的发展战略、城镇化水平预测,并进一步构思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以及城市经济区、城镇体系的支撑系统和城镇发展时序等。这项工作本来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三大结构及其支撑网络系统的规划”,要占有充分的原始资料,并要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外,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正是基于这些,本次课程实践在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程序与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简化(实践操作过程指导部分),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包括运用GIS软件或CAD软件及PS软件表达效果),从某一实际区域出发,深刻认识城镇自身的发育发展过程,以及城镇与城镇、城镇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积极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统筹兼顾与协调整合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螂二、实践区域选择与分组设想聿自2004年初,福建省提出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之后,在2009年5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一部分。各地方政府在深入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都对本区域今后的发展提出规划设想,并请相关规划单位编制了规划(不过,通常你们是得不到全部规划成果,只能在其政府网站或相关网页中浏览到部分内容,但却是你们课程实践的重要参考)。同时,考虑到我们学生大部分是来自福建省,多多少少对自己的家乡有所了解,而且了解的渠道也是多样的,为此,我们建议以福建省的县(市、区)域为基本单元,按自愿分组原则,彼此互不重复的确定模拟实践区域(见学生分组说明部分),然后收集最新的统计数据,根据教学实践的要求,从“个别——综合”逐步完成实践成果。蒇三、课程实践的实施莅根据《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程序与编制规范,同时能够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与掌握;另外,还要加强制图能力的培养,巩固软件的使用。为此,我们把本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某县域城镇体系“三结构一网络”模拟规划》的支撑内容分解到相应课程教学内容中,同学们结合课程学习,分阶段分期地进行,最后,在近期末阶段(大致安排在第17周),进行综合制图与报告撰写(详见下表所示)。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的分解与要求表肂序号薇实践项目名称螆计划学时羂每组人数袁实践要求蚇1膇区域发展条件的调查与分析蚄课堂引导课外自主进行,不占课内教学时间蚀4-5螇由各实践小组组长组织成员完成,不需上交莄2膁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查与分析袃3蒁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与判断膀4羇区域发展优势的分析与确立肆5羇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分析肄6膃区域城镇体系等级划分袅7薀区域城镇交通网络结构的分析艿8蒆**县域城镇体系“三结构一网络”模拟规划芇4肄4-5莁主要图件与实践报告,要按规范整理后上交蒆四、课程实践期间纪律蒃1、每组的组长必须充分调动组员参与本次实践,并对本区域的工作进行分工协作(地图扫描与数字化;统计数据收集整理与专题制图表达;最终报告的编制)。薂2、实践过程中实行点名抽查制,凡两次检查未完成相应任务者,此次实践小组成员全部为不及格;肀3、在综合制图期间,根据实验室要求,每小组一台电脑,并要求负责完整维护。薆五、课程实践考核要求(占期末考试的15%)袄1、每组选一人作现场汇报并说明其实践区域研究的成果,占实践成绩的40%;芄2、每组按上交一份实践报告(含电子文档)和个人心得体会,占实践成绩的60%。衿第二部分课程综合实践内容指导羀芅一、实践名称蚂某县域城镇体系“三结构一网络
《区域分析与规划》指导书-1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