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报告人:蒋艳萍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处
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发展概况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开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全过程(卢秀茹等,2006) 。
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发展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
三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二是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世界农业的发展概况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
农业信息网络技术
农业数据库系统
农业管理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
3S系统
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
多媒体技术
精准农业技术
生物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图书馆技术
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等。
美国的农业信息化是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信息化阶段
21世纪70-80年代
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21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50-60年代
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
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应用起步于1979年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数据库、信息网络、精细农业以及农业多媒体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1994年12月在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设金农工程,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
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