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园共育小知识防拐骗:知道自己及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知道父母的工作单位;不接受陌生人的玩具、食品,不跟陌生人走;遇险时,会用电话呼救;知道报警电话110。防触电:教育幼儿不接触电插头、插座等,不在靠近电源的地方玩耍;知道高压电的标志,并远离它们。防火、防烫伤:不在火源附近玩耍;不玩火柴、打火机和蜡烛;知道衣服着火时迅速浇水并快速脱衣服;烫伤后迅速用凉水冲或浸泡患处;知道119火警电话。防异物吸入:不将别针、硬币、小玻璃球、钮扣、黄豆等放入口、鼻、耳中;不将气球的碎片放入口中倒吸气;睡眠:睡前要洗脸、洗脚、漱口;不能含着东西睡觉,不把杂物带到床上玩。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分享”意味着宽容的心,它在这个逐渐物化的社会显得格外珍贵;“分享”也意味着协同能力、交往技巧与合作精神,这是现代人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学会分享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有什么好东西就习惯自己先占有,这对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是极为不利的。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其角色、生活内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需要与同伴相处,与集体融和。但在几年的教学现状中,我发现小班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初步的分享意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种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的。”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分享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独生子女备受宠爱的今天,家园配合成为了众多幼儿园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家园共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从妈妈体内呱呱落地就成为了社会的一份子。家庭给了他最初的生活环境,随着年龄的变化,每一位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会有一些行为的表现。这些行为习惯对他们的一生都会有影响,家园共育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什么是习惯呢?就是人们在不断地重复中逐渐巩固下来的、在一定情境中会下意识地出现的某种行为。行为习惯包括人在学习、生活、道德实践中无意识地自然出现的行为方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园里我们会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常规教育,比如说礼仪教育、劳动、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等。但是仅靠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孩子在幼儿园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孩子比较任
家园共育育儿小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