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在改革“应试教育”的呼声中,我国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并在当年7月,由原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吹响了在我国大学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号角。从起初提倡阅读中外文化经典著作,到广泛开展课余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再到呼吁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一路走来,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得以层层推进,内容也在不断深化。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十多年过去了,文化素质教育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在一片热闹繁荣表象的背后,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含混不清虽然我国开始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已有十多个年头,但对于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具体内容是什么,很多高校领导、教师都没有弄清。他们有的把文化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通识教育,有的将文化素质教育视为文科教育、德育教育。由于概念含混不清,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二)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未得到肯定对学校而言,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但在很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仍然不高,在课程安排、硬件设施等方面,文化素质教育仍然让位于以实用见长的专业教育。学校对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师也重视不够,有的大学根本没有选派最优秀的教师授课,使得文化素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对学生而言,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即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将专业教育的学习作为自己唯一的价值取向,而对文化素质教育,则表现得冷淡和无所谓,使得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收效甚微。(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当前我国大学安排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多是选修课,而在大学生群体里流行一句口头禅“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可见,这些选修课程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听。大学语文本应和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计算机并列为大学生基本必修课程之一,但在很多大学,这门课程却没有设置。此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比较散乱,主要是“什锦小菜式”的“知识拼盘”,表面上看起来是面面俱到,实质上却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且工具性和实用性的人文课程居多,忽视了文化素质教育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独特本质。(四)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不灵活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仍是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注重灌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没有营造自由思考、充分表意的课堂氛围学生们也没有摆脱记诵、做题、应试的顽疾。另一方面,虽然教育部早就提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实践活动,但是在实践方面,当前我国大学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仍停留在上课、读书、听报告的范畴内,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寥寥无几。二、改善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对策文化素质的形成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有了一个良好开端的前提下,针对当前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和谐因素,我国大学应本着积极应对的态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创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一)厘清文化素质教育观念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所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成为高度自觉完善的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旨在克服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果说,专业教育是要教会学生做事,那么,文化素质教育则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只会做事的人只能称为“半人”,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才能称为“人才”。
文化素质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