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二,时代的要求
第三,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的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
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和第三次全教会召开 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第二阶段,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6月 2004年年中)。
第三阶段,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全面65%-70%)
新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注重知识传授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结构:分科综合;
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联系生活、社会、科技实际,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实施:接受学硬背、机械训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评价:强调甄(zhen)别与选拔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课程结构改革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为主: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数学、语文、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
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高中以分科为主:必修+选修;学分制;考试改革;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农科教结合课程;城市:职业技术课程。
课程改革的关键
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发展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非智力因素
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方式
教师传授师生互动、注重探究、尊重学生、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发展态度;——探究教学
课程改革后的学习方式
——自主
——合作研究性学习
——探究
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的选择
——地方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提高教师的素质
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现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
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
以“权”为本,权利至上
第十三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