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派蜀派又称川派。蜀地自古人杰地灵,文风炽盛,故其琴学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的。汉代司马相如以琴挑卓文君,早已成为佳话。近几十年来,在四川资阳、绵阳等地的汉墓中,还出土了不少陪葬的琴俑,在四川雅安汉代高颐阙上也刻有师旷鼓琴图,可见,古琴在古代的蜀地是很有传统的。至唐代,蜀中琴风最盛,诗人徐晶在《送友人尉蜀中》中写道:“故友汉中尉,请为西蜀吟。人家多种橘,风土爱弹琴。”李白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诗中所写的正是听蜀地琴僧弹琴。另外,琴家赵耶利也有“吴声清婉,蜀声躁急”的评论。宋元时期,蜀地文人弹琴风气依然很盛。如苏轼、文同等,都是四川人,并在蜀地留下了许多弹琴、咏琴、听琴的诗句和故事。如苏轼的《杂书琴事》13则,文同的《琴室》中写道:“将何写幽意,有此古桐声。为问好弹处,谁来听蟹行。”元代文人耶律楚材将他所喜爱的琴风比喻为“如蜀声之躁急,快人耳目”。明代,蜀地琴家有杨慎,崇祯时曾在宫内教帝王学琴的杨正经等。至清代后期,四川古琴有了较大的发展,而蜀地古琴在近代之所以声名大振,实离不开清末琴家张孔山。蜀派古琴的传人与传谱1、张孔山及其《天闻阁琴谱》张孔山,生卒年不详,法名合修,号半髯子。自幼师从浙江琴家冯彤云学琴,得冯的真传,加上勤学苦练,他的琴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咸丰年间,他在四川青城山中为皇观道士,并传授琴艺。此外,他常常在外云游,与灌县道士杨紫东、《钱氏十操》的作者钱绶詹等人交往,相互谈乐论琴。光绪元年(1875),他作为清客协助唐彝铭将多年搜集的数百首琴曲谱集细加考订,并从中挑出145首编为《天闻阁琴谱》,由其弟子叶介福资助刊行。《天闻阁琴谱》是明清以来收入琴曲最多的一部琴谱。除收录琴曲以外,还搜集了有关古琴美学、律学、上弦法等方面的一些理论。光绪三十年(1904)以后,张孔山云游至湖北武昌以教琴为生,其时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他的弟子中,得其真传者有叶介福和顾玉成。叶介福后来将琴艺传授给女儿叶婉贞,叶婉贞又传给得意门生廖文甫,廖又传给了外孙喻绍泽。而顾玉成则将琴艺传给其子顾隽,顾隽又传给其子顾梅羹。张孔山所传琴曲以《流水》《醉渔唱晚》《普庵咒》《孔子读易》等曲最有特点。其中他独创的“七十二滚拂”《流水》是张孔山的代表作,尤其受到琴界重视。此曲不仅成为后人学习的首选谱本,而且还于1977年做成金唱片随美国旅行者一号飞船发射人茫茫太空,去寻找宇宙知音。继张孔山之后,青城山的道士琴人有记载的有张伯龙、杨厚庵和龚仰之。张伯龙和杨厚庵都是天师洞的道士。张伯龙跟四川华阳人苏天培学琴。苏天培是川中曾与张孔山有过交往的琴人钱绶詹的弟子。当时张孔山已于多年前云游在外,并已去世,但是有许多慕名者来山中求访,他们见不到张孔山,往往向张伯龙求教。杨厚庵也是张伯龙的学生,他还跟灌县道士杨紫东学过琴。龚仰之是青城山长生宫的道士,亦以古琴知名。2、顾玉成及其《百瓶斋琴谱》顾玉成(1837—1906),号少庚,别署百瓶老人,乃现代著名川派琴家顾梅羹先生之祖父,祖籍四川华阳。其父亲顾庚山为成都名士,擅书画,书学米芾,画卉宗宋元。顾玉成“积学好古,风雅尤绝,工隶善画,尤嗜丝桐”。清咸丰六年(1856),顾玉成居成都时,遇四川青城山道士张孔山,得其亲授,故而“尽得其传,复参妙悟,匪惟入室,誉且出蓝”,尤以“七十二滚拂流水”称绝唱。当时同门有欧阳书唐、谭
古琴门派---蜀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