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帝”字新解.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帝”字新解-汉语言文学“帝”字新解 郑珮聪摘要:“帝”本义为”象‘花蒂’形“的说法有诸多无法解释的地方。“帝”字含义实与“帚”相近,亦为“捆束的柴薪”。柴垛顶端,即三角形部分,绑扎得紧凑小巧。字形最上面一横为放置的青铜镜“阳燧”。“禘祭”即古人所谓“阳燧取火”,利用阳燧聚光吸热引燃顶端,继而使整束柴垛燃烧。古人将此现象归功于拥有至尊地位的神,即“上帝”。关键词 :帝花蒂柴薪禘祭但甲骨文字形上下皆作直笔,叶片、花瓣之类柔软物体如何能用直画表现?古人在使用“象形”表意时十分注重“象”与“物”特征相吻合,即所谓“画成其物,随体33285,躯干直笔而穗子用曲笔。若为“花蒂”,则除了上部三角形外,四周为花萼和叶片,当用曲笔表现。但“帝”的甲骨文字形显然不是这样,倒是与“木”一类坚硬、干枯的组织相似。其次,“帝”的甲骨文字形中部一成交叉。如果表现的是“花蒂”,对于自然生长的叶片、花萼片来说,无论下垂程度如何,也不可能恰好与上托花蒂的轮廓线连为一笔。“帝”的许多字形中三角形内都有一竖,且与下方的竖画连接,第三类字形中部还有圆圈或长方形框,皆无法与“花蒂”联系起来。上古生产力不发达,表示抽象义时通常“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其实,“帝”不仅甲骨文字形与“帚”极为相似,其含义亦相近,都为“捆扎柴薪形成的工具”,前者用于祭祀,而后者用于粪除。“帝”和“帚”所共有的形结构为栓子、手柄,便于挑扶、握持。“帝”甲骨文第三类字形中的圆圈、方框实际是捆扎符号,指示柴禾被捆成束的部位,以此表明“帝”非由柴薪交叉堆叠在一起,而是经过绑扎处理的。这样我们便能理解为何“帝”的上下笔画会左右连成一条直线,因为是一束完整的柴薪从中部捆扎成的。“帚”合,上端为柔软分杈多的枝条,便于翻动尘土。《说文》:“帚,弃除也。”段氏“按弃亦粪之误”,此当为引申义,“帚”本为“粪除”的工具。“帝”上部的三角形,其意义又是什么呢?徐中舒谓“象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为禘之初文,后由祭天引申为天帝之帝及商王称号”[1](P7),未谈及三角形最上面一横意义为何。叶玉森亦认为象“积薪尞祭”,为“禘”的本字[2](P11),但亦未能指出“帝”所反映的“禘祭”与“尞祭”的区别究竟在何处。从“帝”的字,所含语义均与“突出、至高无上”和“紧密结合、凝结”有关。“缔”在《说文》中释为“结不解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论赞》“合从缔交”裴骃集解释为“缔,结也”[3](P1760)。“楴”在《康熙字典》中释为:“楴枝,整发钗也。或从手作揥。《诗·鄘风》:象之揥也。《魏风》:佩其象揥。注:揥以摘发,象骨为之。”[4](P487)“楴”所插的部位头发紧束成球状,位置亦突出头部平面。“蒂”由花萼片托举使其高于周围,而且结构较叶片、花瓣紧实。“谛”在《说文》中释为:“谛,審也”“帝,谛也”“審,悉也”“悉,详尽也”。段注:“《毛诗故训传》曰:‘審谛如帝’。”[5](P2)“谛”为凝神专注的样子,即神情、注意力聚于一点。“啼”在《左传·庄公八年》中“豕人立而啼”洪亮吉诂引服虔云“呼也”。《慧琳音义·卷十四》“啼泣”注“啼,哭无常节也”[3](P370)。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白居易《寄微之》诗之五:“秦女笑歌春不见,巴猿啼哭夜尝闻。”韩愈《答张十一》:“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虎啸、猿啼、马嘶

“帝”字新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乘风破浪
  • 文件大小230 KB
  • 时间2019-05-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