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和写作的经验和建议婴宁那天跟老闫聊天,得知自己被写进了教学案例,感觉甚是惭愧,所以写了这篇文章分享一下我个人关于阅读、写作的经验和思考,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01 自我教育在分享阅读和写作经验之前,我想先说说自我教育。从小学到研究生,我接受了19年学校教育。研究生毕业之后,准确地说是还没毕业的时候,我就再也不想呆在学校里了。因为我觉得我已经获得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且我认为自己需要通过自我教育来洗掉某些线性的刻板的学生思维。这并不是说学校教育和学生思维不好,它们是必要的,然而在它们之外还有更广袤的世界。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知识太多道理,老师不可能把它们都灌输给你,老师也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个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有依靠贯穿终生的自我教育,才能完成自我改造,获得自我发展与成长。阅读,则是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02 阅读阅读的起点如果追溯我最初对阅读产生兴趣的时刻,应该是在初一。有一天,当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把我和另一个女生叫到办公室,给了我俩一本《时文选粹》,让我俩轮流看。那本书里大多是一些散文和杂文,当时的我觉得这些文章写得太好了,还把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抄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应该就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次有了那种”被点亮”的感觉。这位老师叫裴志国,我非常感谢他。后来我就开始自己找书看。中学时读的书除了学校发的课外读本就是家里的藏书,当然我也看畅销小说,安妮宝贝七堇年郭敬明韩寒之类。我上初中的时候网络还没兴起,所以那时我全部的阅读都是通过纸质书进行的。还记得我经常在数学和化学课上看”闲书”,当然前提是我的数学和化学成绩还不错,非常感谢那些老师对我这种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阅读虽然数量不多,但基本保证了我写作文的需要。如今的网络如此发达,资讯如此丰富,现在的你们比那时的我更容易找到更多的阅读资料。所以根本无需请求别人给你列书单,没有必要问别人看什么书。任何一本书都可以成为阅读的起点。只要你开始阅读,你就会知道你应该继续读什么书。只要你持续阅读,你就会被带领到你想去的地方。初中和高中阶段虽然读了些书,但我真正开始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是在上大学之后。广泛阅读大学期间,除了专业书籍我还阅读了很多其他领域的书籍,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等。我在豆瓣上标记读过的书有357本,其中大部分是在大学期间读的。还记得第一次去图书馆,我在高高的书架之间穿梭,看着一排一排码得整整齐齐的书脊,感觉大学真是太好了。内心的潜台词是:这么多书都可以免费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式、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在大学期间读的那些书中的知识和思想构成的。读一本书就像在心中种下一棵树,读不同领域的书就像种不同种类的树。读得越多越杂,树林就会越大生态系统就会越完整。只要读得足够多足够杂,你的心中就会长出一片大森林。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这句话在阅读中也是适用的。然而对于初中阶段的你们来说,广泛阅读是比较难的,课余时间少,阅读速度也不够快。所以你们现在更需要通过深入阅读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深入阅读如果说读一本书就像种下一棵树,那么深入阅读一本书就像悉心照料你种下的这棵树。虽然你没有森林,却可以得到这一棵树的果实。那么如何进行深入阅读呢? 一是朗读与背诵。朗读与背诵是一种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内化文章的方法,尤其是对古诗文来说。说实话,我在上学的时候非常讨厌课文后面的”请朗读并背诵全文”这句话。然而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庆幸自己当时背下了它们,甚至有点后悔当时没多背一些。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很多古诗文中的名句,比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兰亭集序》中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前赤壁赋》中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还有《项脊轩志》的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它们都曾在某些时刻”击中”我。在年少的时候背下它们,即便当时的我不能完全理解它们的含义,当我长大之后,当我经历了某些事情体验了某些情感之后,这些句子就会再次浮现出来,在那一刻我会觉得自己与古人在精神上得到了联结。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汉字的字形字义和汉语的音韵声律有其独特的美感,古诗文更是优美典雅字字珠玑。朗读与背诵的过程,不仅是理解、内化的过程,也是享受汉语之美的过程。第二是摘抄与反复阅读。摘抄是积累素材的过程。平时看到美好的段落、句子我都会把它们抄到本子上,从初中到大学我至少有五个摘抄本。对我来说抄写是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情,而且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并不觉得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对于某些我特别喜欢的作品我还会反复抄写,比如《道德经》我已经抄过三遍了,我打算最近抽时间再抄一遍。如果觉得手写很麻烦,大家也可以用手机,截图、语音输入、写便签或者某些app
关于阅读和写作的经验和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