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骥(1909-2002)曾用笔名:穆华、霍士奇、唯策等。他出生在毛主席的故乡湖南湘潭,在那一个富饶美丽、文化气韵深厚的地方产生了一个伟大的、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及音乐教育家。而且他曾是我。他原名吕展青,自幼喜爱音乐,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他少年时自学箫、笛、扬琴、琵琶,后又自学钢琴、小提琴。曾三次进上海国立音乐学习声乐,都因经济窘迫而中途停学。他曾在湖南省第一中学教音乐,并于1927年离开,先后当过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报馆校对员及杂志编译员。但是他从未放弃过音乐,他一直努力学习音乐、研究音乐,并且发挥着自己的音乐才能,特别是在抗战时期曾创作出许多振奋人性的高昂曲调,激发着那一代中国人民的斗志,完成伟大的抗战任务。 1930年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参加筹建鲁艺。曾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副院长。1939年组织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1945年后任东北鲁艺院长、东北音乐工作团团长。建,是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1925年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世界语。多年来一直支持在中国开展世界语的宣传、推广,曾为世界语28个字母作曲,作为字母歌。1981年加入中世界语集会,并为宣传世界语的歌词作曲。吕骥同志是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加入共产党的,他是党领导下诞生的第一个革命音乐小组的成员,后来他也是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加者。他创作了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如《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校之歌》)、《开荒》、《保卫马德里》等等。吕骥同志著述颇丰,他抗战时期为郭沫若的长诗《凤凰涅槃》写的交响大合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乐论、音乐史论等许多理论文章力求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音乐活动的实际相结合,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是我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是革命音乐事业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为中国的革命音乐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伟大革命家,他一生忠实于音乐事业,他始终坚持着四个原则,从而造就他成为了革命音乐的开拓者。首先他坚持到工人群众中去工作,他认为,如果不了解工人的生活状况、工人的思想情绪和对音乐的要求,要创作表现工人精神面貌的、并且他们喜爱的作品就会缺乏根据。 1934年秋天,赵铭彝介绍吕骥去女青年会办的女工夜校教唱歌——他们要到工人群众中去的愿望得到实现。并且这个夜校是在中共党组织帮助和支持下办的几个工人夜校中的一个。到1935年初,吕骥同时担任了在三个女工夜校教唱歌的工作。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不幸溺水逝世,年仅23岁。8月间,上海文化界在金城大戏院为聂耳逝世举行追悼会,吕骥指挥女工夜校的歌咏队演唱了聂耳的《新女性》。这是中国工人第一次登上舞台演唱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歌曲。由于有了在工人群众中开展音乐活动的基础,这次演唱取得了成功。吕骥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在我们教她们唱《新女性》这首歌时,我得到许多新的感受。比方,开始向她们讲,这首歌曲不仅反映了她们受剥削受压迫的生活,而且指出她们奋斗的方向。要求她们齐声轻读一遍歌词的时候,她们欢畅而肃穆的精神,使我看到她们被真理掌握了的时候,她
延安音乐吕骥小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