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鉴史问廉》有感践行慎初、慎独、慎微的人生信条在读《鉴史问廉》时,其中一个细节令人震惊不已:咸丰八年,深得皇帝器重的从一品高官柏葰在完成顺天乡试主考任务后升任正一品大学士,然而次年二月,同样因这次顺天戊午科场案而被”斩立决”,一代宰相级高官,因收了16两贽敬银而丢掉性命。作为当官30余年,勤奋忠厚慎重的高官,不可能为16两银子犯下大错。但作为主考官,在当时科场风气糜烂不堪的氛围中,柏葰本应该坚持原则,最起码做到洁身自好,却因”向系如此,随即收下”银两,最终成为旧制度的牺牲品,在封建王朝翻云覆雨的朝野变幻中,虽然咸丰皇帝”言念及此,不禁垂泣”,在肃顺等人的建议下,也只能以”情虽可原,法难宽宥”之名杀掉这位稳健老成的官员。进入新时代,党与腐败水火不容,因小事小节丢掉职位的官员不在少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唯有守住纪律底线,做到寸步不让,才能从源头上阻断腐败滋生的通道。《鉴史问廉》中讲述的另一位官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元老孙嘉淦,则以42个字:”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概括了为官做人的基本原则,并以一生的正直,历经过宦海的风风雨雨中,成为当时受人敬慕的一位官员。古人尚且如此,作为”新常态”下的共产党人,又有何割舍不下呢说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不要当干部,这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唯有保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利益面前不动心,做到修身严、用权严、律己严,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才能防患于未然。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党员干部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也会有马斯洛五种需求的困惑,也会有现实社会直面的各种诱惑,而一旦出现问题苗头,及时提提领子、咬咬耳朵、扯扯袖子,以”动辄则咎”惊醒,绷紧”不逾规矩”这根弦,才是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应有的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进程中,”慎初、慎独、慎微”无疑是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和可践行终生的律条。总结并按照这些律条行事,估计也是《鉴史问廉》的初衷吧! 观看《鉴史问廉》有感俭以养廉”观史可以明智”,我们以史为鉴,不难发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的一般规律,大多为吏治清明,官员不因利来,不为利往,克勤克俭,作风端正。清与浊,贪与廉,奢与俭,都很容易相沿成习,形成风气。历史上,石崇、王恺斗富比阔,引来晋武帝嫉恨,石崇终
读《鉴史问廉》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