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床病害青枯病水稻旱育秧田苗期生理性病害,因根尖被阻断导致水稻无法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养分所致。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苗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灰绿、萎蔫,苗床成穴,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苗床水稻秧苗出现成片青绿枯死。发病机理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青枯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症状加重。防治方法防治青枯病要以防为主。一、认真做好病情调查监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调查监测病害发生情况,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准确掌握病情动态,及时发布病害防治预报,做到病情早预见、早发现、早指导、早防治。二、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三、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要过大。注意气温变化,不要盲目抢早。四、加强水稻苗床管理。水稻苗床青枯病的发病率高于立枯病,青枯病一般当秧苗长到了三叶期以后开始发病,当前正值苗床管理和青枯病、立枯病发生的关键时期,照苗床管理标准,做好通风炼苗。特别是中小棚,揭棚过晚易发生青枯病,夜间温度过低时应用草帘盖苗床,尽量降低苗床内的昼夜温差。如青枯病发生严重时,应立即灌水上床或异地寄秧。化学防治:,可配合杀菌剂防治立枯病使用时,适量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微生物菌剂等来提高秧苗素质,预防水稻苗期青枯病。立枯病水稻是我国第一大食粮作物,但是目前在全国各稻区生产中普遍存在秧苗品质差的难题,主要表现为病秧、弱秧。尤其是近年来旱育秧立枯病成为旱育稀植技巧的最大障碍,正常条件发病率15%左右,因为气候、管理等方面的起因,毁灭性发病也履见不鲜。该病害是由于受多种不利环境的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刀菌、立枯兹核菌和稻蠕泡菌等乘虚侵入所至的苗期病害。3 危害症状▪ 芽腐▪ 针腐▪ 黄枯、青枯4 发病原因▪ 气候条件▪ 侵染循环▪ 秧苗素质水稻立枯病死苗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发病时期秧苗在2~3叶期时胚乳将近耗尽,抗寒力最差,日平均气温低于12~15℃则生育受阻,抗病性显著削弱,病菌易侵入,此时若遇低温阴雨最易发生立枯病。所以,旱育秧苗2~3叶期是立枯病流行的主要时期。危害症状芽腐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黄枯、,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水稻立枯病烂秧易拉断,叶片打绺。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
水稻青枯病立枯病绵腐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