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坏事传千里”的传播学探析.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坏事传千里”的传播学探析-新闻学“坏事传千里”的传播学探析 丁娜妮【摘要】为什么“好事不出门”,“坏事”却能“传千里”?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发现,“坏事传千里”的成因与传播过程的诸多构成要素皆有关,受众心理、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都在潜移默化地推动“坏事”传播;传播负面信息并非只会产生消极影响,大众媒体在负面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若能采取正确的应对和引导措施,“坏事”同样可以发挥正面作用。关键词 受众心理社会环境大众媒介传播学古今中外,人们对负面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一直有共识,中国有俗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外国有谚语“Awordofscandalspreadslikeaspotofoil.”(丑事扩散得像油渍一样快)。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坏事传千里”这一现象正呈明显扩大趋势,不仅以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喜欢报道“坏消息”,受众也愿意评论和传播“坏消息”。据一份来自尼尔森调查公司的亚太各国网民用户习惯报告显示,中国约有62%的网民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为何“坏事”如此受欢迎?笔者试图从现代传播学角度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一、“坏事传千里”成因分析1、受众心理因素其一,“利己”心理。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利己主义是人的本能。受众在对所传播信息的主观选择上同样有明显的利己倾向,即喜欢传播对自己有利对他人不利的信息,在行为上表现为对自己的错误讳莫如深,而对他人的错误大加宣扬,通过指出他人的错误来衬托自己的正确性,以此体会置身事外的“幸运感”。可以说,这种“利己主义”心理是受众喜欢传播坏事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二、“猎奇”与“窥探”心理。席文举先生曾在《新闻批评心理学》中指出,“人们常常有一种想知道别人隐私的心理,总想知道别人有什么坏事、丑事、见不得人的事。”人们关注新闻虽然跟个人利益、兴趣爱好有很大关系,但很多情况下呈现为一种好奇的本能,尤其是异常信息对大众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如对他人隐私、丑闻等异常事物的关注,都是受猎奇与偷窥心理驱动。其三,人脑的“负面偏好”机制。心理学教授罗伊鲍梅斯特(RoyBaumeister)通过研究发现:消极的信息、体验和人员会比积极的信息、体验和人员造成更为深刻的影响。例如,相比他人的赞美人们更容易将侮辱牢记于心。坏信息比好消息能引起受众更多的关注、更深入的联想以及更广泛的传播。2、社会环境因素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急剧而持续的经济发展使得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集中显现,催生出更多的社会负面情绪,而对负面情绪的宣泄需求则加剧了“坏消息”的传播和评论。特别是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与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不断完善当中,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贪污腐败、阶级固化等等。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反复堆积,为公众负面情绪发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受众不满情绪随之增长并不断表现出来,如仇富、仇官等现象愈演愈烈。相比过去,今天的“负面意见”与“负面情绪”扩散得更快。过去受传播媒介的制约,大众缺乏有效的表达渠道,负面意见的表达尚不能形成规模,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获得快速方便的宣泄途径,大众开始热衷于关注、揭露、批判社会阴暗面,“坏消息”、“坏情绪”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3、大众媒介因素其一,媒体的生存压力。由于媒体生存压力变大,媒体间竞争加剧,留住读者、观众成为第一要务。为迎合受众心理,许多媒

“坏事传千里”的传播学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枷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