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土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利用指标法,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准备用于城镇建设的用地。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使城市建设用地每增加一份,农村耕地面积也相应的增加一分。让可耕地总量不减。3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4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法》从城乡规划法基础理论的角度,对城乡规划法中带有基础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证,涉及城乡规划的基本范畴、基本特点和基本内涵等,对于城乡规划法的应用与研究具有奠基性的作用。自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5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6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的使用功能和工程的是一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评估,用地适宜性评价包括地质、地形地貌之类的建设条件是否适合的评价7断裂点公式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由康维斯()于1949年对赖利()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两个城市影响区域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公式如右图。式中dA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DAB为A、B两城市间的距离。P为城市人口规模。。增长极(GrowthPole)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9,极化效应又称回波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其增长速度和扩大其吸引范围。佩鲁认为,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即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不发达地区越来越落后,经济不平衡状态越来越突出,甚至形成一个国家内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局面。效应是指讲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它经济活动的效应。10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扩散作用的结果,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的乘数作用。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增长极效应是一种多种效应的复合体,如上游下游效应、集聚效应和互利效应等。11,乘数效应区域经济发展中它的概念:指通过产业关联和区域关联对周围地区发生示范、组织、带动作用。通过循环和因果积累这种作用不断强化放大、不断扩大影响。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这种效应主要是指增长极中的推动性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联系,有的是前向联系,有的是后向联系,有的是旁侧联系。这些联系的作用是,增长极的经济力量促使其他相关产业的建立,从而在就业上、生产上和经济效益上,增长的数量表现出乘数效应。增长极的这种效应可有效地改变一个区域工业基础差、经济存量少的状况。12,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13,主导
城市规划原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