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心态艺术市场论文.docx展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宋京都汴梁的市集繁荣景象立刻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市井的繁荣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发达状况,也反映了北宋政权的清明之治,以及百业俱兴、人民安居乐业。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势必带来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如文学上有宋词的辉煌,绘画上有文人画的开端及山水画的典范,瓷器生产上有驰名中外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官窑,书法上则形成了尚意书风……由此发展下去,皇室重文抑武、嗜古成风,导致上行下效,于是精鉴藏、好雅玩的文人士大夫成为两宋艺术市场的主导力量。那么,文人的心态又对两宋艺术市场起着怎样的作用呢?本文欲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解析。一、文人入仕的积极心态无形中助长了两宋皇室的嗜古之风1上行下效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王朝,似乎赵氏王族就是为文化艺术而生的。宋太宗即位后,开始诏全国各州、郡、县搜访前贤古哲书画墨迹,命待诏黄居、高文进广收民间书画作品。端拱元年988,于崇文院置秘阁以收藏古今书画名迹,其后历代帝王皆好鉴藏。自咸平年间998—1003始,古物鉴藏的风气宛如日出江花红胜火般。如《考古图》卷二《仲信父释》载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关西好令黄郛获西周仲信父,曾赴汴京诣阙以献,真宗皇帝为探求究竟,故诏句中正杜镐详其文。《金石录》卷十一《铭》引《真宗实录》载咸平三年1000乾州守令献古铜鼎,状方而又四足,上有古文二十一字。宋真宗仍诏儒臣考正而句中正杜镐验其款式,以为史信父。《考古图》卷三《太公缶释》载咸平三年1000,同州民汤善德,获太公缶于河滨以献。到了景佑年间1034—1037因正乐复古所需,一改开国初轻视古物艺术品的观念,不但变大毁为不毁,而且极力推崇人文、论道考札,大量庋藏古物。且风气日盛,乃至鉴藏之卷全国。如《续考古图》卷二载崇宁元年1102秦州甘谷新边民耕得之熊足盘者,献于定西高庙。再从宋徽宗命内臣撰写的《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中我们也可窥见,至徽宗、钦宗朝,嗜古之风更是达到了巅峰。即便到了南宋,政权已偏隅一方,但皇帝的嗜古之风依然有过之而无不及。《宋史•食货志》载绍兴六年1136南宋政府敛民间铜器,绍兴十三年1143又至为发冢墓,绍兴二十八年1158出御府铜器千五百事付泉司,大索民间铜二百余万金。由此可见,两宋历代皇帝,除开国太祖赵匡胤忙于军事而无暇顾及艺术品的鉴藏外,其余历朝帝王皆成为促使两宋艺术市场得以持续繁荣的领头羊。另外,我们从《宋史》中又可以了解到宋朝的文治,使得文与官结合得最为紧密。科举制度为社会各阶层带来了机会,即只要通过科举考试皆可进入仕途,这无疑为文人学子入朝为官铺设了一条大道,从而大大调动了文人积极进取的心态。由于皇帝老爷对艺术精品的爱好几近痴迷,有鉴藏特长的文人士大夫皆可以博得皇帝老爷的厚爱和欢心,有的甚至可以直接按才艺高低被授予翰林图画院待诏、祗候、艺学、供奉等官秩。十年寒窗,一朝科举入仕,可谓来之不易。故无论将相、百官、文人士大夫,都会在鉴藏方面下功夫以投皇帝所好,迎奉献宝之类也理所当然了。 2独木难以成林《东观余论•秦昭和钟铭说》宋仁宗庆历中1041—1048,叶清臣守长安,得秦公钟上之。《续考古图》卷二宋徽宗崇宁初1102年始商州得古鼎,刻文甚完……寻上之。《续考古图》卷四崇宁三年1104甲申岁,孟冬月应天府崇福院掘地得古钟六枚,以宋公钟又获于宋地,宜为朝廷符瑞,寻上进焉。从这些文献记载来看,各地州郡县衙常留心发掘古物,一旦发现即向皇上进献。由一斑可窥全豹,此正所谓独木不成林。满朝文武百官从各种渠道收集古物并争先恐后进献皇上,以期得宠。宋徽宗敕撰的《宣和画谱•叙》中记载……乃集中秘所藏,晋魏以来名画,凡二百三十一人,计六千三百九十六轴,析为十门,随其世次而品第之。所有藏品按品第高低分门别类进行存放,可见徽宗宣和年间御府藏品之多、规格之高了。假如仅凭皇帝一人热衷于此,恐不致使其置大宋江山社稷于不顾,一味嗜古成瘾,也不致使鉴藏之癖风靡全国。只要稍稍了解中国绘画史的人都知道,宋徽宗不仅痴迷于鉴藏,而且亲自动手作画。这位皇帝知道御府的藏品优劣并存,所以引领文臣大儒鉴识题跋于名迹之上以辨真伪。这些题跋主要有欧阳修《六一题跋》、苏轼《东坡题跋》、黄庭坚《山谷题跋》、米芾《海岳题跋》、陆游《放翁题跋》、董《广川书跋》《广川画跋》、刘克庄《后村题跋》、魏了翁《鹤山题跋》等,这也形成了两宋以来的特殊鉴藏题跋文化。不可否认,这其中文人士大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人士大夫积极进取的心态直接导致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局面,即他们在报国思民的公务中、学术研究中无形中助长了两宋嗜古之风的盛行。虽然这一切对积弱积贫的两宋政权未能励精图治、诉诸武力、保家卫国来说是悲哀的,但对于艺术市场的繁荣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文人谪居的消极心态导致其精力转向文艺创作及对艺术品的鉴藏两宋文人消极、迷茫的心态主要是受谪居
文人心态艺术市场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