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奥威尔,冷峻的良心.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奥威尔,冷峻的良心-历史论文奥威尔,冷峻的良心 奥威尔在中国很出名。他的小说《动物庄园》和《1984》曾经深深地影响了许多人,尤其是那本《l984》,让无数读者有过震撼性的阅读体验,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但是,中国读者往往对奥威尔缺乏真正的了解。很多人把他当成一个反抗极权的自由主义战士。这是个大大的误会。奥威尔反极权是肯定的,但绝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死不悔改的社会主义者。在1940年的时候,奥威尔还呼吁来一场社会革命推翻丘吉尔的反动政府,说只有这样才能打败希特勒(后来他为这个观点道歉了)。西班牙内战中,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在巴塞罗那进行了社会革命,没收了私人企业,铲除了资本主义和阶级差别。奥威尔对此的反应不是恐惧,而是兴奋。他在晚年还在缅怀那段岁月:“我看到了精彩的景象,最终真正信仰了社会主义。”奥威尔还同哈耶克做过思想交锋。在中国,奥威尔和哈耶克的书都曾是启蒙读物,几乎被划成同一类作品。但其实两人的政治观点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针锋相对。哈耶克出版《通往奴役之路》时,奥威尔特意写了书评。他承认哈耶克的洞察力,但却强烈批判了他的核心思想。奥威尔宣称:对万千大众来说,自由竞争比暴君还要糟糕,因为比起国家专制来,自由竞争“更不负责”。他亲美反苏,他痛恨极权,他恐惧老大哥,但他是一个左翼社会主义者,到死都是。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这种思想组合是不多见的。但我们只有理解了奥威尔的经历,才能理解他的独特之处。自怜童年,落魄生活奥威尔左翼思想的根源,也许在他的儿童时期就埋下了。这跟他就读圣赛普里安预备学校的那段经历有关。奥威尔1903年6月25日出生在孟加拉国,父亲布莱尔是一个殖民地官员,专门负责管理当地的鸦片贩子,而那些鸦片都是为了出口中国之用。奥威尔从小就被送回英国。他的家庭背景属于中产阶级,他却进了一家贵族化的圣赛普里安预备学校(相当于小学)。因为他入学成绩很好,学校给他减免了学费。这所学校可以说是他儿时苦恼的根源。奥威尔第一次见识到了人世间的虚伪与势利。他入学的时候,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那时的欧洲远比现在势利,对金钱的崇拜几乎赤裸裸地不加掩饰。圣赛普里安学校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比奥威尔富裕。小孩子们凑在一起炫耀家里的小汽车、厨子和管家。老布莱尔管理了一辈子鸦片贩子,但其罪恶所得无力支撑孩子的自信心。有个俄国孩子曾通过计算当场宣布:“我爸爸的钱比你爸爸多200多倍!”校长也时刻对他念叨“你是靠我的慷慨资助生活的”,奥威尔不时遭到校长鞭答,而富翁们的孩子则极少被如此惩罚。这段经历让奥威尔非常痛苦,他晚年时候还写过一篇著名的回忆文章《如此欢乐童年》,专门加以声讨。当时有位编辑说过这篇文章“自怜得让人恶心”。这种自怜背后,是奥威尔对那个社会的满腹怨恨。奥威尔在缅甸的经历,也是理解他思想的另一把钥匙。他从伊顿公学毕业后,没有像同学那样进入牛津剑桥。相反,他去了缅甸当警察。对他的传记作家来说,他的这个选择有点不可思议。这跟他当时的经济状况没有什么关系,更多的是性格的驱动。按照传统说法,他在缅甸看到了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虚伪与残暴,然后觉悟了。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他确实见到了英国殖民主义的黑暗面,但他也见到了缅甸本身的黑暗面。奥威尔后来痛恨殖民主义,支持印度独立,但他却反对缅甸独立——奥威尔说,对于缅甸来说,“奢谈独立是废话”。更重要的是,他在缅甸第一

奥威尔,冷峻的良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在水一方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19-05-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