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本延伸到写作中的设置悬念六法
什么是悬念?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设置,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手段。那么,如何设置悬念呢?笔者就平时教学体会来谈谈设置悬念六法:
1、倒叙法。事情的结果或情节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开头,使读者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如朱自清《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让读者心中泛起波澜:在过去的两年多了,最让他难忘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不是嘘寒问暖,却是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会让“我”如此难忘呢?接下来,作者追叙往事,层层铺叙,把父亲的背影置身于特定的背景下,感人至深。
2、设问法。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起首提出疑问,或用问题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羚羊木雕》开头:“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妈妈的问话不仅让“我”的心一紧,也让读者的心提了起来:这是一只怎么的羚羊木雕?它贵重吗?被“我”拿去干嘛了?
3、欲言又止法。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这样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却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是什么样的奇景让“我”停住了脚步?是什么样的仙境让“我”惊叹?让读者急切地想读下去,一探究竟。
4、误会法。利用误会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来妙趣横生。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一次,接受了部长举办的晚会的邀请。玛蒂尔德由于虚荣心作祟,向一个贵妇人借了一条项链。后来这条项链不慎在舞会上丢失,玛蒂尔德为了赔给朋友一模一样的项链,落入高利贷的陷阱,就此开始了艰辛的生活,葬送了十年的青春。最后,当她在还清欠款后,偶遇那位贵妇人时,妇人却告诉她那条项链其实是假的。这简直是天大的误会,天大的讽刺。其实在前面早有暗示:她的朋友居然爽快地答应,还有珠宝店说只是卖出了这个盒子,而虚荣的玛蒂尔德居然毫无察觉。这样的故事读来让人欲罢不能,结尾却让人掩卷深思。
值得注意的是误会法的运用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误会设置要合理,要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避免出现不真实的细节;二是要想出各种办法,有意识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误会要到文章结尾处才解开,因为解得太早,读者就不愿意把文章看下去了; 三是要避免悬念落空,如果设置的误会悬念,既无深刻的教育意义,又在读者的预料之中,文章就显得过于做作了。
5、插叙法。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当写到
由文本延伸到写作中的设置悬念六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