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即已有之,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就是自然无为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所以,在以后的道家或道教学者中也常常把黄帝奉为道家或道教的创始者。然而,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当奠基于《道德经》一书。《道德经》的作者相传为老子,所以《道德经》亦称《老子》。可老子究竟是谁,汉代人已搞不清楚了。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就列举三位名叫老子的人,而他的倾向性意见则是:生活于春秋晚期、略早于孔子、孔子向他问过礼的李耳(字伯阳,谥曰聃)为作《道德经》的老子,并概括其思想的要点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以后,学术界大都以此说为是,奉李耳(老聃)为道家学说的创始者。老子以后,传扬道家思想的学者很多,如列子(列御寇)、、关尹、文子、田骈、慎到等,然其中最有名、最有影响者当数战》“老庄申韩列传”中说,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现存《庄子》一书,既记述有庄周的思想,同时也保存了不少战国时期的其他一些道家学者们的思想资料。所以,《庄子》一书并不是一部单一作者的书,各篇形成的时期不同,其思想理论也不完全一致。其中究竟那些篇代表了庄周思想,学界至今也还存在着很不相同的看法。然《庄子》一书从总体上来讲是承继并发挥了《道德经》自然无为思想的,并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魏晋以来,《道德经》与《庄子》一直并称,是为道家学说的两部根本经典。所以,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老》、《庄》思想也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同义语。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一是崇尚天道(自然界的法则)的自然无为,如《老子》说:“道法自然”(25章),“道常无为”(37章);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0、51章)等。二是提倡人道(人事的规范)的自然无为,即人类应当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如说,人的活动应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64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51章)等。在人道自然无为的主张中,又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包括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和谐与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道家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不仅合乎自然的本来面貌,而且在理论上也有着反对神学目的论的重要意义,这已为历史所肯定。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应当和谐一体的思想,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关心地球生态环境的有识之士所认同。然而,关于道家提倡人道自然的思想,则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荀子在评论道家思想时说:“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伸)”(《天论篇》);“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解蔽篇》),即批评他们不注重人的能动作用,在自然界面前陷于消极被动。这也是历史上对道家人道自然无为思想一种比较普遍的评价。无可否认,在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人道自然无为思想中确有导致人们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屈从环境等消极的一面,但这绝不是说道家人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中就一无可取了。我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