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探析.docx青海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探析【摘要】本文分析了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及人为因素,提出了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即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自然资源;水土保持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及广泛宣传,增强水土保持的自觉性。【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起因;对策1•水土流失的现状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72万多平方公里,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蜿蜒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气候高寒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裸露,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左右,其中冰川、戈壁、沙漠、风蚀残丘、石山、雪山等面积占总面积的30%,森林覆盖率仅31%。因典型的高原型、荒漠化生态特点和历史上人类活动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土地面积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道路和水利设施损坏,并使农田、牧区、城镇、村庄受到严重威胁。,使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恶化青海省的水土流失类型以风蚀水蚀交错侵蚀为主,遇到强劲的大风天气,耕地地表土壤被风吹起而扬失,取而代之的是沙尘,使农田沙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土流失带走耕地大量表土,降低了土壤肥力和蓄水能力,使土壤贫瘠,生产水平下降。2水土流失严重危害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将大量泥沙带入渠系、水库等水利设施中,造成淤积,缩短水库寿命,增加水库清淤负担。由于大量的泥沙流入河流,使河流含沙量增高,如潼水含沙量达1015kg/m3o本区流入黄河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600万吨,使黄河下游河床变浅,易引起河堤决口泛滥成灾。泥沙流入水库,使其水库容量减少,青海每年损失库容达200万立方米,削弱了调洪蓄水的功能,缩短了水库寿命。3水土流失,使山区沟壑纵横,沟深坡陡,交通不便植被稀少,江河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河径流不稳,水资源环境恶化。往往有雨成洪灾,无雨成旱灾。严重制约水土流失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易造成水旱灾害侵蚀严重地区常常出现洪涝灾害,夏季多雨期易形成山洪、泥石流,既淹没农田、道路和村镇,又严重危及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旱灾之缘是因为水土流失区雨量季节分配不均,而且雨水未能完全保留到土壤里而变为径流流走了,以致短期不雨,即成旱灾,造成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水土流失的成因根据水土流失现象分析,其主要成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其中,自然因素为水土侵蚀提供了潜在可能性,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是触发加剧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降雨多寡与侵蚀成正比关系。当某些年份和月份降雨量多,径流就多,侵蚀就严重,如果降雨量过少则相反。但在青海有所特殊,主要决定于降雨强度的大小。据统计,东部河谷川台区年平均降雨量300-500mm,年径流深度<75mm,浅山丘陵区,年平均降雨量250-400mm,年径流深度75-125mm,雨量不算多,侵蚀和水土流失不应该严重,但情况正好相反。这里降雨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的71%,增大了降雨强度,容易形成特大径流。、坡度和坡长。黄土沟壑纵横的破碎地形区,增大了汇水面积,增大了地面坡度,增大了径流量和流速,侵蚀就严重。坡度与侵蚀成正比关系,如东部黄土区一次降水4617mm,不同地面坡度平均水土流失量是:14。为182T;21°为2117T,28°为4014T。坡长与侵蚀关系比较复杂,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当
青海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