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屑累积出深深哀情——师生共赏《祭十二郎文》所悟-中学语文论文琐屑累积出深深哀情——师生共赏《祭十二郎文》所悟 再次教学《祭十二郎文》,师生互动,探究课文,形成共识。与一些专写重大事件、歌功颂德的悼文相比,韩愈的这篇祭文反其道而行之,专写生活琐事,通篇写生活琐事,事无巨细地反复叙写。文章不仅不让人觉得啰嗦、厌烦,恰恰相反,正因其絮絮叨叨,反复叙写生活琐事,充分地传达出了韩愈对侄儿十二郎的痛入骨髓的哀悼、追悔莫及之情。叔侄情深,令人动容。无怪乎苏轼说:“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也无怪乎人们把它评价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课堂上,同学们讨论热烈,深入课文,各抒己见,见地不俗,并高度一致地赞成老师总结的九个字:琐屑累积出深深哀情。家门不幸——悲文章不惜笔墨,叙写了韩氏家门的不幸。作者3岁就死了父亲,成了孤儿,由大哥大嫂抚养。虽然上有三个哥哥,可是非常不幸,三个哥哥先后去世,特别是抚养自己的大哥的去世,令作者深感孤苦无依。这些琐细,作者一一道来,使读者万分同情,为之伤悲。特别是有一个叙写家事不幸的细节,更是令人难忘。就是“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生动地体现出了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寥寥八字,却字字透露出大嫂的深深焦虑、期待和悲伤。在十二郎突然病死之时,韩愈重提旧事琐事,不正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吗?不惜细微,深深悲叹家族人丁的不兴。在封建社会里,门第家族观念极强。作者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就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人寰,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琐笔细写,悲情不禁。旅食京师——悔对于普通人家来讲,谋生是第一要务。文章再用细笔、锁笔,写他19岁就“旅食京师”。经过“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前后10年的打拼,才略微地有了一官半职,才有能力接侄儿十二郎来和自己一起生活,但是,时局动荡,又一次一次没有接成,使自己和十二郎天各一方。总想来日方长,年纪还轻,等自己家业稳定,再接不迟,哪成想,十二郎竟突然病亡。得到噩耗,作者不敢相信。他悔呀,他自责呀,为什么“我”要“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他反复地说,是真实的呢,还是在做梦呢?尤其是对于十二郎死亡的具体时间的推究,更是琐屑到不能再琐屑的地步了。十二郎之死,已是事实,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地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呢?这都鲜明地反映出作者对十二郎忆之深,念之切。琐笔细写,悔恨茫茫。未老先衰——叹作者写此文时,年仅36岁。以我们今天的情况看来,36岁,那绝对是年富力强,精力旺盛之年。可是,作者却说自己“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已然像个老者。想到父辈、兄长们皆死于康强的中年,自己这个衰弱体质,又如何能够久存于世。并由此而推及,年轻而康健的大人尚不可保,年少而羸弱的小孩子又如何能够保全。更有甚者,作者写道,“吾自今年以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用“未老先衰”一词来
琐屑累积出深深哀情——师生共赏《祭十二郎文》所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