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北方的双头之鹰.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芁北方的双头之鹰螈双头鹰本来是拜占庭帝,这是东西罗马分裂后,留居君士坦丁堡(现伊斯坦布尔)的东罗马部分,所以也称东罗马帝国,疆界曾经远及西班牙和摩洛哥,几乎囊括整个地中海。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迈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后的君王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最后的时刻,撕掉王袍,和仅剩的战士们一起决死冲锋,像普通一兵一样战死。两年后,侄女卓依·帕莱奥洛基娜出生,日后远嫁俄罗斯的伊凡大帝,受封莫斯科女大公。从此,双头鹰成为俄罗斯的还是传统的单头鹰,以后才启用早在苏美尔人时代就在中近东流行的双头鹰徽记。早年的双头鹰没有太特别的含义,大概就是两个头比一个头更厉害的意思。传奇中的双头鹰可以用鹰爪把一头牛抓到天空。在双头鹰的旗帜下,俄罗斯的沙皇们前赴后继,开疆拓土,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巨大帝国。从此,双头鹰有了新的含义,一头望着西方,一头望着东方。俄罗斯要做欧亚的霸主。羄十月革命后,斯大林以牺牲民生为代价,把苏联强力推上工业化的道路,以军工为核心的重工业得到高速发展,其中航空工业得到特别重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斯大林亲自启动苏联航空工业的整顿,组建了米格、雅克、伊柳辛、苏霍伊、拉沃奇金等设计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航空不仅在产能产量上居世界领先,在技术上也傲居世界第一梯队。但苏联的经济模式在本质上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当这种杀鸡取卵式的自我掠夺再也无法继续下去时,苏联轰然解体,俄罗斯航空陷入了冰河时代,至今没有真正解冻。莀在更具体的层面上,今日俄罗斯航空的困境与苏联时代数量优先和大战在即的军事思想有直接关系。从沙俄时代到苏联时代,航空技术经常落后一拍一直是一个恼人的问题,只有用数量优势弥补质量不足;战争的严酷也凸现了“数量就是质量”的道理,能够把最大数量的作战飞机送上天空就是胜利,产量高达36000多架的伊尔-2强击机至今保持作战飞机最高产量的世界记录,对东线的胜利起到重大作用。膇强调数量有两个方面,一是战争爆发时就有很大的数量,二是战争期间可以迅速扩大生产,替补损失并继续扩大数量。战后的苏联航空工业继续了“数量就是质量”的传统,强调简单、轻巧、实用、皮实、容易大量制造。不算中国的歼-7,米格-21的产量就达到一万架以上,成为超音速时代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战斗机。米格-29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苏联解体前的10年,生产尚在加速的时候就因为苏联解体而嘎然而止,但也达到了1200多架的产量。袅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都表明,在战场上,数量是很有用的。但任何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数量优势的代价是质量上的平庸。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不追求昂贵的最前沿,二是制造质量上容忍一定的粗劣。确实,苏制战斗机的品相粗糙,技术上也通常没有西方先进。然而,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在苏联时代爆发,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苏联战斗机将继续以数量优势作为制胜利器。螂问题在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螂质量劣势的另一个问题是战斗机的技术“保鲜期”短,在技术水平上很快就会过时,相对粗劣的制造质量也使大规模的中期更新丧失价值。要是预期的大战不爆发,数量型空军就面临一个很大的尴尬:服役不久的战斗机很快就成为鸡肋,但多次重复的大量替换又抵消了简单、廉价的优点,这样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另外,粗劣质量也使日常维护负担加重,极大地提高了和平时代的装备使用成本。从某种

北方的双头之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点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