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业无聊问题探究
【摘要】无聊是人类常见的一种情绪体验。现在,“无聊”、“没劲”成为青少年的口头禅,无聊所带来的不良情绪更是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聊”作为学术研究,正像其他很多研究问题一样,来自于国外,国内很少有研究者专门对这个领域开展研究。随着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各种休闲娱乐、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再加上学校里各种各样的课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享受其中的青少年怎么会感觉到无聊,尤其是面对学业时,更加感觉没兴趣,无聊呢?于是,笔者试图借鉴国外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动机理论来分析青少年学业无聊的真正原因,并给出一些可以尝试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动机理论;青少年;学业无聊
一、核心概念
(一)无聊
无聊是人类普遍而常见的一种情绪体验,被誉为现代社会的瘟疫之一。随着人们对无聊不断重视,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给出了无聊的一些相关概念,主要是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主义哲学领域,另一类是心理学领域。①
正如许多研究追本溯源,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哲学这一领域能够找到相对应的解释与分析,无聊这一研究同样在存在主义哲学找到了解释方式。存在主义哲学家Heidegger②从时间的角度切入,讲无聊分为三种形式,三种无聊的程度呈现不断递增的趋势。第一种无聊是最浅层次的,一般通过消磨掉现在无聊的时间就能轻松应对过去。第二种无聊则是当事人不是关注现在和将来的时间,而是回溯过去,懊悔自我对时间的浪费,从而阻碍了现在正在做的事情。第三种无聊是最深程度的无聊,此时的当事人无心关心过去、现在和未来,隔绝任何人和事,最终会体验到深切的绝望感。
然而从心理学领域来界定无聊这一概念并非易事,不同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也不同。比较一致的概念是“无聊通常被看作一种不愉快的体验、缺乏刺激和低度的生理唤醒。”③
综合前人的观点,笔者认为无聊是个体在所处的环境中,缺乏刺激或刺激过多,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学业无聊
学业无聊是学生面对学习时的一种情绪。关于学业无聊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应该是国外学者Pekrun等人所做的研究。他们采用了六道开放试题的问卷对学生进行了测查。问卷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学业无聊的成分,其中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情绪表达;另一部分是相关因素:认知、动机、行为和成绩。④
除了上面的研究之外,国内较多的学者关注的是学业情绪。学业情绪是一个中性概念,指的是学生面对学业的态度,更加关注的是学业情绪和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等方面。结合上面对无聊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学业无聊就是学生(个体)在学习的环境中缺乏学习刺激或学习刺激过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产生的空虚、烦躁等一系列不良情绪。
二、青少年学业无聊问题的解析
(一)无聊的解释模型
1. 两因素模型。两因素模型是Vedanovieh等人提出的,其中的两因素是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两因素模型认为无聊感主要是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两者相互影响产生的。此后国内学者黄时华等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将两因素进一步进行解释为两个二阶因子:Gl是指外部刺激,包括了外部刺激特征及其引起的一系列情绪与行为反应;G2是指内部刺激,包括自控力和创造力,涉及到个体的内在动机和自身能力。⑤
2. 五因素模型。国内学
青少年学业无聊问题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