肂清朝后期商业蒃第一节外国资本主义商品侵略下的中国商业(1848—1894)。螆英国为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首先发动鸦片战争,逼迫清皇朝签订了《南京条约》。随后,法国、美国、俄国、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挪威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倚仗强大的军事实力,与中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夺取了巨额赔款和各种在华特权,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其中以对外贸易自主权的丧失,对中国的商业活动,尤其对外贸易的危害最大。螂第一,外国侵略者享有协定关税税则权,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被剥夺。海关自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的标志,海关起着保护民族工业和民族经济发展、保护本国市场稳定,防止外国竞争和商品侵略的重要作用,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更是抵制外来商品侵入,保护本国商业的重要武器。鸦片战争前,清廷与一切独立自主国家一样,对海关的税收和行政管理都享有独立的主权,一切来自外国的船舶都要接受检查和监督,并按照规定的原则和税率缴纳进出口税。进口税一般为16%,出口税一般为4%,这是较合理的和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税率,海关自主权起着抵制外国商品冲击的作用。芀但是在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等条约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在《南京条约》第十条中规定,中国不能根据本国利益和政策单独制定关税税则,而只能和英国共同来“秉公议定”。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按照英国方面意见,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协定税则。在《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协定关税原则被固定下来。从此,不经外国同意,中国不能自行修改海关税则。中国既已丧失了税则自主权,海关也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尤其是保护对外贸易的功能。虿除海关关税外,外国侵略者还侵犯了中国内地征税的主权。当时清廷规定,任何商品在国内流通都有常关税。《天津条约》却规定,外国货物(洋货)运销内地或从内地运土货到通商口岸出口,除纳一次5%的海关税外,%的子口税(也就是内地关税)后,就可以遍运中国各地,不必像中国商人贩运商品那样逢关纳税、遇卡抽厘。结果,中国在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同时,还部分地丧失了内地税自主权。外国资本主义没有了从港口到内地的一切关税障碍,更强有力地冲击中国商品和商品市场,最后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土特产和原料打开通道。第二,外国侵略者又夺取了中国海关的行政管理权。海关是监督进出口货物合法进出国境和征收关税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政权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正式成立海关,由清廷掌握海关的行政管理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一些不平等条约中却规定:外国商船进入中国港口,由该国领事通知海关,双方共同检查货物和划定货价;外商的非法行为由外国领事处理;外商在非通商口岸走私货物,由外国领事来决定是否没收。这些都是对中国海关管理权的侵犯和粗暴践踏。咸丰三年(1853),英、美、法侵略者和上海道台吴健彰相勾结,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乘机占领了上海海关,并于咸丰四年五月二十四日(1854年6月19日)订立关于上海海关协定。根据这个协定,于咸丰四年六月十八日(1854年7月12日),由英国人威妥玛(咸丰五年改由李泰国)、美国人卡尔、法国人斯密斯组成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管理海关行政,中国最重要的上海海关大权被外国侵略者所侵夺。膅与此同时,外国侵略者又乘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要挟清廷,进一步控制我国其他海关。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内规定:“中国政府海关之统一制度,通用于各通商口岸”,“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咸丰九年(1859),英人李泰国被清廷任命为第一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设总税务司署于上海。同治二年(1863),英国人赫德继任,并在两年后把总税务司署迁到北京,设衙门办公,成为掌握中国海关大权的机构。以后,就用赔款、借款抵押手段,全部控制中国海关收入的保管和支配权。薂总之,中国丧失海关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以及关税保管支配权,使中国海关彻底变成了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据点,中国民族工商业遭到致命打击和摧残,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发生种种变化的根本所在。莂 。螇外国资本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同时大量掠夺原料,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它们的需要。在道光二十年(1894)以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活动,是以商品输出为中心展开的。就其商品侵略的方式和结构及其深入程度来看,光绪朝以前,主要在各通商口岸附近,机制工业品输入数量也不很大,还未全面触动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此后,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在商品输出渐增的同时,列强开始对中国大规模资本输出,经济势力开始深入到中国内地和广大农村,逐渐控制中国国内商品
清朝后期商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