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李倩(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淮安市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文庙-慈云寺1引言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2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建筑艺术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是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历史街区丞待改造。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段具有封建、落后的一面,同时原有建筑设施不能满足城市新功能的需要,需进行改造与更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因此,历史名城街区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显然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如何合理地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共生之路,是目前城市规划中最紧迫的课题,也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街区北起里运河,南至承德路,是淮安运河文化长廊的一部分,也是主城区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历史文化地域,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丰富文化内涵,有历史遗存的清江文庙、慈云寺、吴公祠、观音庵、清江大闸等。另外,该区域周边不大的范围内紧密聚集了儒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四大教派的历史文化资源。本文从淮安市文庙-慈云寺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基本情况出发,浅谈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几点体会。,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1986年12月原淮安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新淮安市由原淮阴市(现清浦、清河两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