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程研究性学习初探.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课程改革的新时代。此次课改最显著的变化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重大变化,促使建立和形成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首要内容,又是一种学习方式。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自主性及与其它课程的互补性,以及新课程学法转变的需要,使得研究性学习和其它课程紧密结合,研究性学习方式被广泛应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 一、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即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把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观点用提问题的方式提出来。如在学习《全面内战的爆发》时提出问题:“如果毛泽东不去重庆谈判,蒋介石会怎么办?”“毛泽东在重庆如有不测,中国共产党会怎么样?”“为什么国共谈判对人民军队问题和解放区问题没有达成协议?”“国共谈判的照片上为何有美国人?”“美国为什么要帮助国民党而不帮助共产党?”。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一文学生提出:为什么中共中央要留在陕北?国民党为什么不在战略要地大别山多布防兵力?在学习《北方民族的汇聚》时学生提出: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汉族有什么差异?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地区有什么影响?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探究,质疑、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课堂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髓。历史教材中每课都有课题,课文中又有几个子条目,分别讲不同的内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标题和子条目的名称更改得更贴切。如《走向战略进攻》一课,原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孟良崮上火如潮”“千里跃进大别山”三个子条目。学习后,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有的同学将题课和三条子条目分别改为:“人地皆存揭战幕、运筹帷幄巧周旋、百万军中取将首、千里迢迢进大别”,整齐贴切,颇有古诗风韵;有的同学将课题和三条子条目分别改为“胜利近在咫尺、退一步海阔天空、人多不如谋多、狭路相逢勇者胜”多用成语,准确概括了课文内容的实质;有的同学将课题改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相煎何太急!”或用歌词或用诗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还有的学生将三个子条目改为“算你狠”“你最毒”“我来啦”,既符合课本内容实际,又充分地将标题人性化,展现了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能力。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欲望,学生在极其轻松的状态下参与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彰显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拟出了包容其它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的标题。 三、学科渗透 新的课程体系和研究性学习要求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打破学科界限,突破学科内容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在如此的课程模式下,如果一味的囿于单一学科的教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程研究性学习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mm958758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