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A案)【教学目标】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之\以的用法。【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二、,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荆国公”,人称“王荆公”。3.“唐宋八大家”:《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三、讲解文章的主旨1、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无物以相之(xiàng)长乐王回深父(fǔ)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老师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学生答: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老师问: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学生答:因为已经“尽吾志”了。老师问:“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