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第二节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
1
第一节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一、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
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促使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
第一节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主要在于,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导致市场在某些方面失灵,依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政策手段加以宏观调控。
导致市场在农业中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的外部性、农业的公共产品性、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的不稳定性。
3
第一节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农业的外部性有正有负,涉及许多方面。
从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外部性来看,正的外部性包括形成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持、二氧化碳吸收、控制洪水等;负的外部性包括水土流失、水资源耗竭、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农业化学品污染等。
4
第一节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从农业的经济外部性来看,包括经济缓冲作用衡发展、确保农村活力等。
从农业的社会外部性来看,包括社会的稳定作用、确保农业劳动力就业、社会福利替代等。
在没有特定政策干预和特殊制度安排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主体既没有获得来自正外部性的经济补偿,也没有负担所应承担的相关费用,即市场及价格机制没有反映或没有全面反映这一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或收益,从整个社会来看,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引起社会福利下降。
5
第一节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农业外部性的出现取决于多种因素,特别是农业的生态环境外部性取决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类型、使用的农业技术、作物品种、集约水平、农业资源状况以及产权制度等多种因素。
农业对于经济缓冲、扶贫、农业劳动力就业以及社会福利替代所具有的外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6
第一节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即使某一经济主体没有支付相应的费用,也无法将他排除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之外;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他所具有的不会因某一主体的消费而减少其他主体对这一产品的消费量。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而只具备这两个特性中的一个的产品则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7
第一节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农业多功能所提供的许多非商品产出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既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部分特性。因为农业的非商品产出不同于商品产出,对其很难进行产权界定,他作为农业的溢出效应对生产者以外的其他人发生影响或使其受益,难以排除特定的人不支付报酬就不让他消费,因而在其作用范围内具有非排他性;
由于其影响或受益范围因非商品产出的不同而不同,因而农业非商品产出在不同的范围内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
8
第一节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农业非商品产出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如粮食安全所带来的社会稳定,良好环境所带来的生活高质量,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等,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对这些非商品产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它们的消费,即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因而社会不应该排除任何人消费该商品的权力。
农业非商品产出的公共产品性,提出了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9
第一节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农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非农产业的用地不断增加,地价不断上涨,土地用于非农产业的报酬远远高于农业,使农地的流失不断增加。
10
农业经济学10农业的宏观调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