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五黄”“五毒饼”辟“五毒”除粽子外,吃“五黄”、吃“五毒饼”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俗。在江浙一带,人们把黄色食物,即黄鱼、黄鳝、黄瓜、咸鸭蛋黄、雄黄酒,混在一起吃,认为可以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五毒”指的是蝎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饼是用雕刻了五毒虫图案的印模子,加盖在玫瑰饼上制成。吃五毒饼寓意把一切毒虫吃(消灭)掉,使它不再伤害人。此外,在河南、浙江一带的农村,端午节早饭要吃大蒜、鸡蛋、烙油馍,在福建晋江地区,家家户户要吃“煎堆”。不论各地食俗如何,均寄托着人们身体健康、万事平安的美好愿望。穿:佩香囊拴五色线防疫去邪端午节佩带香囊的习俗由来已久。香囊内装有具有挥发性香味的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草药,有一定的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带还常放在床前及枕边。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中国古代以五色为吉祥色。端午节清晨,家长都会给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家长认为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系线时,儿童禁止说话,也不可将其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端午节也有带葫芦的风俗。葫芦寓意“福禄”,被中国人视作子孙繁盛的象征。由于葫芦的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近,可以收纳不吉之气,易进不易出,因此,民间认为佩带葫芦,可以化去病化煞,带来好运。住:“插五端”以辟不祥端午节标志着盛夏即将来临,各种蚊虫出没频繁,影响着日常生活和健康。所以人们要“插五端”,即在门窗上插挂菖蒲、艾草、葫蒜、榕枝和石榴花,以辟不祥。艾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有一定的防病作用。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激浊除腐,杀菌防病。在江淮地区,端午节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说唐明皇曾作噩梦,梦到钟馗捉鬼,悬钟馗像习俗由此得来。行:“游百病”一年吉利“游百病”是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往在端午节穿上新衣,到野外游玩。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了手抱花草的人群。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老年人认为,端午节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今天是2011年6月6日,也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端午节又名重阳节、端阳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国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了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时的端午节也逐步传
吃的由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