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鹿病防治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养鹿业的发展,养鹿数量越来越多,鹿与外界环境接触更加广泛,鹿病种类也不断增加,有的鹿场死亡率高达10%以上(含应淘汰而没淘汰的鹿),鹿病成为养鹿生产的重要风险之一。
1历史回顾
对鹿病的认识是随着养鹿生产发展而前进和提高的。我国养鹿有几千年历史,真正兴旺发达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国初期养鹿不多,鹿病也很少,加之对鹿存在迷信,认为鹿是仙兽,锯茸时尚需烧香祈祷,用红布包锯不让女人看见等,对鹿病更是不敢治,不会治,有的根本不予治疗。就拿母鹿难产助产来说,那时因得不到及时处理,母鹿仔鹿双双死亡的事经常发生。
1957年吉林省农业厅主编的《养鹿》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养鹿的书籍,编入了鹿胃肠病,第一胃食滞,急性胃肠卡他,风湿症,关节风湿症,食道梗塞,鹿坏死杆菌等七种鹿病。20年后,1979年陈玉汉、陈乾生编蓍的《养鹿与鹿病防治》(农业出版社)一书编入了鹿的传染病、普通病、中毒病、寄生虫病、仔鹿病等43种,比《养鹿》书中鹿病多了三倍多,又20年后,1998年,赵世臻、沈广主编的《中国养鹿大成》收编了鹿病73种,比《养鹿与鹿病防治》又增多三倍多,仅是美国西格芒德主编的《莫克氏兽医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中1100多种家畜疾病的1/15。这只说明鹿病防治是伴随养鹿规模扩大和时间的推移也有了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加之鹿病防治队伍不断扩大,防治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大跃进之后,随着充实、巩固、提高方针的落实,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涌进鹿场,养鹿技术队伍、医疗队伍才逐渐壮大起来,鹿的主要传染病:结核病、坏死杆菌病、肠毒血症、狂犬病、巴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性疾病基本得到控制。普通病如胃肠病、营养病、硒缺乏、氟中毒、仔鹿病等也得到了有效的防治。
2主要成绩
虽然中国养鹿历史悠久,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养鹿是新生事物,鹿病防治经历了由不认识到认识,冲破了保守势力,由不治到防治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50%,难产助产成为鹿场兽医的重要技术工作。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东辽第一鹿场葛跃升首先使用助产套助产,提高了拉出胎头的质量与速度,使助产成功率得到提高。继而赵世臻又推出用助产箱助产,使助产母鹿由趴卧保定到站立保定,整复胎位、胎势更加方便。1971年眠乃宁问世,开始麻醉保定助产。本世纪初赵世臻又研制鹿助产套手,使戴助产套由手工操作变成机械化操作,助产成功率更加提高,母鹿难产助产再也不是难题,适时助产成功率几乎100%。
,%~%,%~%,其中公鹿占90%以上,秋冬季节发病占全年的82%。上世纪50~60年代,大多参照苏联驯鹿坏死杆菌病治疗方法治疗,如用高锰酸钾粉、福尔马林、硫磺软膏等局部治疗。1964年赵世臻等人首先用碘硼合剂治疗坏死杆菌病,局部处理加上全身治疗,早期治疗效果100%,中期80%,晚期只要病灶不转移肺脏治愈率仍在40%~50%。因本病国内公认免疫机能差,若干世纪没制成疫苗。上世纪末,特产所钱国成等首先分离出坏死杆菌强毒株,王克坚等研制出了鹿坏死杆菌病疫苗,使本病得到根本控制,此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关于我国鹿病防治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