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名称】全国运动会举办准则【颁布部门】【颁布时间】2004-06-23【效力属性】已修正【正文】全国运动会举办准则第1条本准则依国民体育法第十九条第三项规定订定之。第2条为发展我国竞技运动、提高运动技术水准、促进运动竞争力,特举办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全运会之举办及相关事项,应依本准则规定办理,并受行政院体育委员会(以下简称本会)之监督与考核。第3条全运会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年全国运动会。全运会每二年举办一次,并于非亚洲运动会(以下简称亚运)、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奥运)举办年之九月至十一月间举行,其会期以五天至十天为原则。第4条全运会之举办单位,由台北市政府、高雄市政府、台湾省各县(市)政府或福建省金门县与连江县政府,依本准则规定向本会提出申请并由本会评选产生。本会为评选举办单位,应邀集专家学者组成评估小组公开评选,必要时得进行实地会勘。评估小组之审议结果,由本会于受理申请截止日二个月内核定之。若无申请案件时,得由本会以北、中、南、东分布方式,协调直辖市政府、县(市)政府、其他具举办能力之机构或民间组织办理,必要时得暂缓举办。第5条申请举办全运会之单位,应于拟举办前四年之一月至四月间,向本会提报申办计划书,计划书内容应包括: 一、直辖市或县(市)政府及议会之举办具结书;如有第五条第一项支援场地情形,并应提出该直辖市或县(市)政府之同意书。二、预定举办日期。三、预定举办之竞赛种类、科目及项目。四、竞赛场地及资讯网路之规划。五、新闻中心、裁判村、选手村、膳食及交通之规划。六、经费之筹编及财务计划。七、全运会筹备处(以下简称筹备处)组织之规划。八、筹备工作之预定进度。九、艺文、表演、展览及研讨会之规划。十、其他:举办单位之概况及办理大规模赛会经验等。经本会核定之举办单位,应与本会签订举办协议书,明订举办单位之权利与义务,确保全运会如期举办。第6条全运会举办单位,应于其辖区内妥善规划配置符合各单项运动竞赛规则规定之标准竞赛场地及练习场地,必要时得协调邻近直辖市或县(市)支援。前项标准竞赛场地及练习场地,由筹备处邀请该竞赛种类经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承认之全国性单项运动组织会勘决定。举办单位因故须更改竞赛场地或举办日期时,应事前报本会核定后办理。第7条举办单位应于全运会举办二年前成立全运会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筹委会),办理各项筹备事宜。筹委会成员应包括: 一、举办单位首长。二、举办县市议会议长。三、本会竞技运动处及运动设施处处长。四、教育部体育业务主管。五、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秘书长。六、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秘书长。七、举办县市体育会理事长。八、举办单位之代表五人至十人。九、其他:由举办单位依事实需要推荐媒体、艺文及体育学者专家五人至十人,经本会核定后聘任之。举办单位除设筹委会外,应另设运动竞赛审查委员会及运动禁药管制委员会,分别专责处理运动竞赛及运动禁药管制事务。举办单位为办理各项筹备事务工作得成立筹备处,筹备处得依实际需要分组办事;其工作人员由筹委会主任委员聘任之。第一项筹委会组织章程、第二项运动竞赛审查委员会及运动禁药管制委员会组织简则,由举办单位订定,并委员名单报本会核定。第8条全运会会长由行政院院长担任;副会长由全国最高体育行政主管机关首长及举办单位首长分别担任。筹委会主任委员由举办单位首长担任。全运会得依实际需要聘请直辖市、县(市)政府
全国运动会举办准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