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1月19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二、“十一五”期间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原则二、发展目标第三章基础设施一、水利二、交通三、能源四、信息化第四章产业发展和特色经济一、农牧业二、工业三、服务业第五章城乡区域发展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二、城镇化三、区域发展第六章资源与环境一、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二、生态保护与建设三、环境污染防治第七章科技教育一、科技二、教育三、人才第八章和谐社会一、劳动就业二、社会保障三、扶贫开发四、收入分配五、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六、计划生育与人口七、精神文明、民主法制与公共安全第九章改革开放一、深化改革二、扩大开放第十章规划实施一、建立分类指导的规划实施机制二、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引导调节作用三、健全规划管理体制“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省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青海的重要时期。《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工作重点,是今后五年全省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和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十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改善最明显、各族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43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65元,扣除价格因素,%%,,减少农村牧区贫困人口77万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五”时期是我省基础设施建成项目最多的时期。“两横三纵三条路”主骨架公路网基本形成,实现了省会到州府、州府到县城的油路化,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行政村通公路,,结束了高速公路零的历史。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铺通,兰青铁路、青藏铁路西格段和西宁、格尔木机场扩能改造工程顺利完成。黑泉水库等水利工程建成使用,解决了农村牧区118万人、40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完成了一批城市道路、农村电网改造、送电到乡、供排水、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项目及危旧房改造工程,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实施了一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经济框架初步形成。::::。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薯、油、豆、肉、奶、毛等特色农畜产品以及设施农牧业、农区畜牧业、农牧业产业化有了较快发展。盐湖化工、电力、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百万吨钾肥、90万吨纯碱、涩-宁-兰天然气输送管道、公伯峡水电站等重大工程建成,资源开发规模化水平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服务业稳步发展,高原旅游业成为新亮点。科教兴青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组织实施了一批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省“普九”%%,,青壮年非文盲率由82%提高到93%。医疗卫生普遍服务水平提高,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开始建立。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铺开。‰,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取消了农牧业税,广大农牧民得到了较大实惠。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力度加大,85%以上的大型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对外开放步伐加快,20
青海国民经济跟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文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