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教案设计)执教者: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五中学郑开来指导老师:钟维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3课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学习“造型·表现”为主,结合“欣赏·评述”为辅的综合课。主要是让学生接触超现实主义绘画,感觉超现实主义新奇的视觉形象与效果,结合体现环保意识的招贴画的艺术构思对应分析,学习掌握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一些技巧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与环保主题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的作品资料,以及其他图片的赏析、学习与借鉴,学生能掌握一些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基本方法,初步体验超现实主义绘画表现的特殊艺术效果,积极培养学生超现实主义观念的思维,拓展“奇思妙想”的艺术空间及其表现方法。教学中有意地结合环保主题,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生存环境的积极关注与思考。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可从讨论“绿洲”,展示“绿洲”,赏析《绿洲》入手,引发学生对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兴趣,通过图片范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超现实主义艺术创新表现,结合“学习活动一”,进行创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尝试。第二课时教学中,主要是研究探讨图片资料中一些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技巧以及在环保主题中的运用。可以通过教材中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和各类艺术创作设计的好例子,去体验其中的方法和作用,通过学习与借鉴,鼓励学生发表“奇思妙想‘,正确地认识理解和选用表现手法。第三课时是以“绿”为命题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同一条件限定下,关注讨论主题,注重选择、消化和运用所学的方法技巧,表现自己的构思。结合“绿”这一环保主题,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对比讨论、交流,重点关注是否运用了某种技巧,营造的形象是否新奇,强化表达艺术构思的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切入与引发读“绿洲”,观“绿洲”,思“绿洲”。 :你心目中的绿洲是什么样的?你会画成什么样? “绿洲”(东山魁夷的作品《湖》和中国山水画家的作品),思考能不能用别的新奇的表现方法? (二)欣赏与思考 《绿洲》,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引言”,并思考画家马格里特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 :画家他怎样不同寻常?画家表达了什么样的真实的丰富情感?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与《绿洲》,分析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异同。 :我们可以看出《绿洲》是在现实中抽象出一些“形象要素”(树、白云、沙漠、桌子),然后按照艺术家的构思重新进行不同寻常的、变成了超现实主义观念下的作品,其特征形象新奇,视觉冲击力强。 :新奇的视觉形象从开放的多元创新的思维中产生。(1)先了解13页中几位画家的思维。(自学) (2)教师举例启发:例如汽车广告(汽车在男子光头上行驶);雀巢咖啡广告(兵马俑复活)。(3)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上台用“绿洲”中的形象要素去思考重构,体验新奇。(三)尝试与借鉴 “灵感”和习作去进一步启发大多数同学的艺术思维,找好构思的“形象要素”。 “新奇”,有“树木形象”。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出示教具:用上学期教材中一幅防止水污染的宣传画为例。做成折叠式,鱼的前半头可以遮挡变换,便于显示。这幅既简洁又具有表现力的宣传画,其创作特征是营造出了使我们感到新奇的视觉形象,产生这一形象是作者运用了一种变换材质的技巧。还有别的技巧吗?这节课我
绿洲(教案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