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规划概况
第一节规划背景
砚山县是壮、彝、苗、回、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为了解决人地矛盾,群众大量开垦山地,导致更多的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不断下降,土壤肥力降低,水源枯竭,灌溉面积减少,人畜饮水困难,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抓紧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开发优质饲料,进一步提高养殖业的比重,逐步恢复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粮食生产受地理环境、气候、耕地面积制约的情况下,加大草场植被的恢复和建设,发展优质牧草和“节粮型”草地牲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把黑巴草场建设成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示范片区,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节建设必要性及优势条件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
1、开发黑巴草场建设是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砚山县黑巴草场总面积8万亩,但可利用草场大部分没有改造,天然草地退化严重,杂草丛生,可食牧草减少。同时家畜数量逐年增多,
草场超载,饲养管理落后,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我县畜牧业物质基础薄弱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饲草饲料的严重短缺,牲畜超载严重,已成为制约砚山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实施牧草产业开发,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绿色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活生态建设、抓好品牌培育、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根本需要。
2、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砚山农村产业主要以粮、烟、畜、三七、辣椒五大产业为主。粮食生产受地理环境、气候和耕地面积制约,生产潜力有限,烤烟实行“双控”,三七和辣椒生产受适应区域的影响。因而,发展畜牧业,尤其是“节粮型”草地畜牧业,对全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牧草业的发展,砚山县草食畜禽生产正由传统养殖向优势产业转变,草食畜禽发展也为牧草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开发黑巴草场建设是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砚山县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主要聚居在山区和半山区,这些地区也是牛羊分布的主要区域,科技文化落后,生产发展缓慢,经济不发达,畜牧业成了家庭生活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家庭经济收入的50-60%。近些年来畜牧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畜牧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对石漠化地区实施生态修复,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改善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把治理开发寓于综合治理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可有效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对于带动和促进全县山区、半山区少数民族发展畜牧业,增收致富,将起到有益的典型示范和拉动作用。
二、规划区优势条件
1、具有项目实施的优越外部环境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计委、农业部、省州各有关部门十分重视草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历年来对砚山畜牧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扶持,畜牧业已成为砚山县继“烟、矿、林、七”之后的第五大支柱产业。
2、具有发展前景广阔的市场环境
牛羊是适应外界环境最强的家畜,食性广,耐粗饲,抗逆性强,饲养肉牛羊投资少,见效快,效益稳,回报率高。牛羊肉是人类理想的营养佳品,脂肪含量少,胆固醇含量低,深受消费者喜爱。随着外部市场供给的不断变化,为我县肉牛羊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3、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
规划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附近的低纬高原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气温温和。县境内水资源丰富,珠江、红河两水系流域、支流遍布县内,。较好的气候条件和水资源条件,对饲料生长和养殖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4、具有宝贵的牛羊品种资源
畜牧业是砚山县的传统产业,在长期的饲养实践中,选育出了抗病性强、耐粗饲、繁殖力强等生产性能较好的牛羊品种-文山黄牛和本地黑山羊,这对推广肉牛冻精改良、肉牛羊杂交改良技术等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本规划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5、具有较好的社会条件
区位优势:砚山县地理位置优越,323国道线横贯境内148公里,县境内12个乡(镇)都有公路相通,98个村民委中已有87个通公路,砚山又是云南通往广东、广西及沿海一带的交通要道,交通四通八达。
市场条件优势:县境内畜禽交易频繁,建有各类牲畜交易市场10余个,畜禽产品常年在“两广”及昆明等地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只要改善畜产品质量,进行产品加工升级换代,市场潜力巨大。
电力资源:县境内建有装机容量3220千瓦的阿香电站一座,与全省大电网联网,电力供应正常。
第三节规划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砚山县黑巴草场综合建设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