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导写子在川上曰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500年前,一位老人在一条奔流不息的河边不经意的一声感叹,竟成为穿越历史时空的千古绝唱。
著名作家王蒙在《孔子的智慧》中有对此话的解读:“孔子的这句话的魅力,就在于能触动许多听到这话的人的心绪,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体悟去解释与演绎。”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请以“子在川上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本题虽是命题作文,题目内涵却并不明确。文题只设定了一个特定场所与背景:孔子在大河边感喟,感喟的内容众所皆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写作时,考生要深入领悟这句话的内涵。这句话表面似乎在慨叹时光与生命的流逝,但仔细玩味,联系水的精神与孔子的思想,却意蕴深长。孔子对水有极高的评价,《孟子?离娄下》就有“仲尼亟称于水”的记载,《论语?雍也篇》有“智者乐水”的判断。其实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他不但“乐水”,而且善于观水;不但能看到水中的哲理,还能看到水中的德行与灵性。本文题的发挥空间很大,考生可围绕关键词
“孔子”“流水”展开联想与思考。具体可参考以下立意:年华似水,珍爱生命;时间都去哪儿了?上善若水,流水精神;水奔腾不息,人求索不止;华夏文明的流水生生不息,而孔子是这流水的源头之一。
【佳作展示一】
子在川上曰
□谭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世人皆叹流年似水,浮生如梦,殊不知流水的旅程也实属不易。也许,曾驻足于大河之岸的孔子也曾看着这生生不息的大河,品悟其一生苦旅吧!
从万里雪山所融的滴滴雪水到上天悲悯洒落的无根雨水,从默默流淌的静水到滔滔不绝的江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该是经历多少艰苦,受了多少伤痕,方才汇成大河,引孔子为之一叹。然,虽为苦旅,却也必得苦中作乐,江河深谙其理,孔子亦如是。
它宁可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或者涓涓流淌,摸索向前,也不愿囿于潭中,成为死水;它宁可同落花粉身于悬崖,赢得“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惊叹,也不愿守在湖中,静待一场花开花落;它宁可如脱缰野马,驰骋天下,也不愿默默无闻,平淡一生……而这不正与孔子出游诸国相似?
北岛曾叹:“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而流水似乎永不知归来,不知离别之苦,只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预言。因此,江河成了一个世界旅行家,如孔子一般游历天地,世界无处没有它匆忙的脚步!
孔子在游说历程中,为博得君王器重,深知劝谏之理,而江河也在这混沌凶险的世界中存活了下来,因为它懂得“刚柔相济”之道,故它流淌于茵茵草地,呼啸过万丈悬崖;它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之德,故它洗涤污秽,润泽万物,也达到了上善之境……
世界很宽,时间很瘦,时间从我们的指缝间流走。也许经历了一生的奔波,它想找一个依靠,想“择良木而栖”,于是它听从大海的呼唤,带着欢快的脚步,终于投入了大海的怀抱。呵,“终归大海作波涛”终究成了它的宿命。
而此时的孔子己然年迈,看着弟子们熟读圣贤书,在自己的因材施教下大放光彩,看着儒学之道人人尊崇,备感欣慰。此时的他无“可怜白发生”的感慨,只有看透世俗的淡然。孔子爱川、叹川,只因为他上善若水,只因他知水乃万物之根本,水能净化一切污垢!
命题作文导写子在川上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