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布鲁氏病防治.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布鲁氏病防治布鲁氏病防治2011年10月27日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叫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状热,是由布鲁氏杆菌(简称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名起源于美国医师DavidBruce,他于1886年首先从马耳他岛死于“马耳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杆菌,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布氏病遍布全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向WHO报告发病例数50万例。世界上还有许多地区,本病常因不被认识而未予报告。流行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有:欧洲、北非、东非的地中海国家、中东国家、印度、中亚、墨西哥以及中美州和北美洲。我国解放前就有布病流行。1905年Boone于重庆首次报告2例布病患者。此后相继在福建、河南、北京、内蒙古等地区发现布病病人及牲畜,并分离出布氏菌。目前我国疫情也比较严重,尤以内蒙古、东北、西北等牧区为甚。本病不仅对人群健康造成危害,也严重阻碍了畜牧业发展,对流行区的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布病造成的损失近30亿美元。我国仅青海、新疆两地因布病引起的损失每年就近1亿元人民币。布病的流行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情况下,牧区感染率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镇。牧区牲畜多,人与之接触频繁,感染机会多,但牧区人群居住分散,因而病人分布广,很少发生爆发流行。而在农区,人群感染机会相对减少,但由于居住较密集,发病易呈点状爆发。从季节上来看,一年四季各月均可发病。但羊种布氏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高峰。我国北方牧区羊群布病导致的流产高峰在2-4月,人的发病高峰则在4-5月。夏季因剪羊毛和饮奶多,也可出现一个小的发病高峰。猪种菌和牛种菌流行区,发病的季节性则不明显。不同人群发病率的高低取决于其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奶产品或肉产品等机会的多少。在牧区男女性发病率基本一致;在农区,则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此外,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是本病的高危人群。但近年来,随着畜牧贸易和人口移动增加,人们食品结构的改变及对皮毛需求的激增,导致布病有从牧区向农区和城市转移,职业有从畜牧工作者向学生、儿童转移和不同性别发病率差异减小的趋势病原体布鲁氏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小球杆菌。根据储存宿主和生化反应的不同,WHO布氏病专家委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目前在我国已分离到5种15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猪种(生物型1、3)、绵羊附睾种和犬种(各1个生物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牛、猪三种布鲁氏菌,尤以羊布鲁氏菌最为常见,其次为牛型菌,猪型菌仅见于广西和广东个别地区。致病力最强的也是羊型菌,猪型菌次之,牛型菌最弱。布鲁氏菌大多能分解尿素和产生硫化氢,根据产生硫化氢的多少和对碱性染料抑菌作用敏感性的不同,可将牛、羊、猪等布鲁氏菌区分开。本菌生长所需温度为20-40℃,最适温度为37℃。对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繁殖时需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少数菌种(绵羊附睾种和牛种菌某些生物性)培养时需加5%-10%CO2。在不良环境和抗生素的影响下,布鲁氏菌可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形成的细菌可在体内潜伏下来,待环境条件改善后恢复原有特性,成为布氏病复发的原因之一。在自然界中,该菌抵抗力较强,尤其是在干燥的土壤、病畜的器官、分泌物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可生存2个月。对日光、热、常用消毒剂等均较敏感。日光照射20分钟、加热60℃、3%漂白粉澄清液及3%来苏几分钟均可将其杀死。该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等抗生素均敏感,而对多粘菌素B、林肯霉素等则有很强抵抗力。传播途径及传播方法传染源人类布病,多因动物传染而发病。几十种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都可传播布氏病,与人类密切有关的动物主要为羊、牛及猪,其次是鹿、骆驼和马属动物,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家兔等也可以作为传染源。该病常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动物带菌或发病,然后波及人,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畜的分泌物(如乳、阴道分泌物)、排泄物(大小便)、流产物等都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2年,因而病羊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患者也可通过粪、尿、乳向外排菌。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受染后传染其配偶的报道,因而该病有可能通过人→人传播,但很少发生。传播途径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 、挤奶、剪毛、屠宰、为病畜接生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直接接触病畜或其粪、尿、阴道分泌物、流产物等可通过皮肤、粘膜(如眼结膜、性器官粘膜等)等而受染。也有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工具等而受染。亦有从事布氏菌实验室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菌苗、抗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品的工作人员因因职业接触而感染布氏菌。

布鲁氏病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l201702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