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
第一节汉初的韵文
※第二节赋体的兴起与演变
※第三节汉赋发展的阶段
与代表作家作品
第四节汉赋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汉初的韵文
一、骚体赋
带有楚辞特点的赋体作品。有少数抒发作者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的优秀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二、楚声短歌
本指楚地的民歌,也指受楚地文化影响而创作的短小的诗歌。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鸿鹄歌》等。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项羽《垓下歌》
☆刘邦
(前256-前195),字季,沛丰邑(今江苏沛县)人。曾为泗水亭长,秦末加入到反秦大军中,逐步建立了军事力量。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称汉高祖。
刘邦短歌二首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
一、赋体的起源说
1.“赋自《诗》出”
由《诗经》“六义”中的“赋”衍化、发展而来。(西晋·挚虞)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也。”“赋也者,受命于世人,拓宇于楚辞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第二节赋体的兴起与演变
“隐语”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承接的关系——赋体具有民间文学性质。(北大费振刚《汉赋的起源》)
“隐语”即“谜语”,是人民创造的借助隐喻手法表现对周围事物特征的认识的一种娱乐方式,亦庄亦谐。
赋体有铺张扬厉的特点,但并不单纯只用“赋”的手法,而兼有比、兴。
,他在《赋篇》中采用当时流行的“隐语”手法写了“礼、知、云、蚕、针”五种事物。
二、赋体的含义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摹写事物,以物写志,篇章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张衡、赵壹等,其中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出自《文心雕龙·诠赋》,即铺陈词藻,彰显文采,描绘事物,书写志思。
三、“辞”与“赋”的关系
赋的发展与楚辞曾有密切联系,因此汉代往往将辞与赋连称,汉初的“骚体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但二者终究性质不同。楚辞在根本上是一种感情热烈的抒情诗,而典型的汉赋已经演化成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四、汉赋的三种体式
(一)骚体赋
产生并盛行于西汉初期至汉武帝中期,代表作家是贾谊,代表作品是《鵩鸟赋》和《吊屈原赋》。除此之外还有淮南小山等人的《招隐士》。这种赋形式同于楚辞,长于抒情,内容多表现作者个人的悲叹和生不逢时之感。
四、汉赋的三种体式
(二)汉大赋
盛行于汉武帝中期到东汉中期,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大赋的基本结构形式。汉大赋最著名的作家有司马相如(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等)、杨雄(代表作品有《长杨赋》、《羽猎赋》、《河东赋》、《甘泉赋》等)、班固(代表作为《两都赋》)、张衡(代表作为《二京赋》)。这四人合称为“汉赋四大家”。
_汉赋1-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