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长城“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上古史是筑城的历史,中古史是卫城的历史,但我们的近代史却是拆城的历史。”——逯耀东:《魏晋史学及其他》,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195页。过去,我们过分突出长城的消极意义,把长城的性格固定在“防胡”的框限内,于是长城被蒙上一层悲愁凄苦的面纱。想到长城就会联想到“饮马长城窟”一系列的诗篇,于是“我闻秦筑万里城,叠尸叠土愁平云”,“白骨如霜浸水窟,骨上犹带秦时血”,把长城的影子抹得阴暗了。无可否认的,这座绵延在中国西北与东北边疆上的墙,的确是防止胡人南下牧马的最好障碍。不过如果我们掀开那层阴暗的面纱,将会发现长城出现在中国历史上,表现了更积极的意义。那深厚的城脚就奠基在汉民族农业文化的基础上,是农业文化繁荣的象征,是汉民族向西北拓殖最远的极限。因为导源于黄帝的汉民族,是一个穿丝、种植、居室、筑城的民族。筑城不仅是农业民族的特有技巧,也是农业文化发展必经的阶段。——逯耀东:《魏晋史学及其他》,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225—226页。史籍中对长城的种种称呼: 汉代长城多称“塞”、“亭障”。北魏太平真君七年,“筑畿上塞围”。金长城称“金边壕”。明代长城称“边墙”,又有“外边”、“次边”之称。一、战国长城列国之间互相防御的军事工程一、楚长城“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二、齐长城“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的起点:平阴城扼守济水与泰山之间的狭长通道,构成依河临山之险,是东西交通大道所经,也是齐国容易受到进攻之地,防御鲁、晋诸国。齐长城的终点:翻山越岭东至海,东段长城防御对象是楚、越。三、中山长城中山国又称鲜虞,是处于赵国、燕国之间的一个小国,长城的修筑是为了防御赵国的进攻。但因国力太弱,最终为赵所灭。四、魏长城魏惠王在位期间,秦国国力逐渐增强,为了防御强秦的进攻,巩固河西之地和保卫国都大梁,魏先后修筑了河西长城和河南长城。五、秦“堑洛长城”六、燕南长城张仪游说燕昭王:“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所有也。”“筑长城以拒胡”一、秦昭王长城秦昭王时,“筑长城以拒胡”。二、燕北长城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三、赵北长城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史记匈奴列传》) 四、长城与边郡因为长城防御体系的庞大和历时性,为了方便驻军生活的解决,三国于长城附近设置有边郡。秦昭王长城有陇西、北地、上郡燕北长城置有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赵北长城置有云中、雁门、代郡二、秦长城起迄路线“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 “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竭石。”(《水经河水注》) 防御特征一、依着山岭、河川等险要地形,傍山筑城,依水为塞“通山险,堑溪谷,可缮者缮之。”“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二、用石头垒为城堡,用树木填为障塞,形成军事防守要塞。“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竟,累石为城,树榆为塞。”三、为了解决驻军的供应问题,大量移民到长城沿线进行开垦,并设置郡县,从后勤供应上巩固这一军事防线。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北逐匈奴,取得河南地,置44县,“徙谪,实之初县”。三、汉长城西汉长城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进一步加强西、北方的防务,一方面对秦时遗留下来的长城塞垣重新加以整修,一方面重新修筑了两道主要的长城,于是“自敦煌至辽东一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赵充国《屯田奏》) 一、河西长城从令居(今永登)穿过整个河西走廊直至敦煌二、塞外列城汉武帝令大将军卫青收复了河南地,在秦长城之外,阴山以北修筑了“塞外列城”。
第七章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