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单县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杨文宝
2013-8-5
心跳骤停的常见病因
心脏病变
冠心病,心肌梗死。
风心病及各种心瓣膜病、心肌炎、心肌病。
严重心律失常。
各种休克、严重创伤。
内分泌病急症
心脏肿瘤如左心房粘液瘤。
非心脏病变
阻塞性肺疾患、肺栓塞。
各种原因的窒息。
颅内疾患。
消化道急症。
严重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药物中毒及毒物中毒、溺水、电击、自缢。
其它:麻醉及手术意外,医疗意外等。
心跳骤停的心电图分型
心室颤动在临床一般死亡中占 30%,在猝死
中占 90%。
心脏电机械分离常是心脏处于“极度泵衰竭”
状态, 心脏已无收缩能力。无心搏出量,
即使采用心脏起搏救治也不能获得效果。
心室停搏(伴或不伴心房静止) 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2010年指南主要变化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按压-通气比 15︰2 30︰2 30︰2
早期单纯按压
电除颤 3次一串 1次视情况
除颤与CPR 先除颤视情况视情况
2010年指南主要变化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
2010(新):C-A-B 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2005(旧):A-B-C 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
2010年指南主要变化
: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
(2)尽早实施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010年指南主要变化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维持(ROSC)自主循环恢复后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2010年指南主要变化
2010(新): 胸外按压先于通气。
2005(旧): 成人心肺复苏,首先开放气道,检查是否有正常呼吸,2次通气后再做30次胸外按压,如此循环。
原因:
1、胸外按压能够向心脏和脑提供重要的血流量,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时,患者经过抢救的生存率要比那些未作CPR的高。
2、动物数据表明,延误胸外按压会减少生存率,所以被延误的情况应最小化。
3、胸外按压不受体位的影响,可以即时进行,而定位头部和进行嘴对嘴呼吸都需要花费时间。
4、在双人抢救时,C-A-B的优势更突出,在第一个抢救者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第二个抢救者施行开放气道。在开始做人工呼吸时,第一个30次胸外按压也就结束了。
5、不管是单人还是多人抢救,以胸外按压开始CPR不会推迟进行人工呼吸这点应该明确。
2010年指南主要变化
2010(新)取消“一听二看三感觉”: CPR中不再有“一听二看三感觉”。 30次胸外按压后,单人抢救者开放被救者的气道,并给予2次通气。
2005(旧): 开放气道是实施CPR的前提。气道开放后,通过“一听二看三感觉”来评估呼吸。评估没有呼吸心跳后,再进行胸外按压!
原因: 按照心肺复苏术中C-A-B的顺序,对于没有意识,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的成人,应首先给予胸外按压。因此,呼吸作为心脏骤停后简要检查的一部分,应放在胸外按压,开放气道,2次通气之后。
2010年指南主要变化
2010(新)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100次/分。
2005(旧): 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 =100次/分
原因: 按压次数,中断时间,决定了胸外按压的频率。这也是影响正常循环和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在大多数研究中,胸外按压次数与存活率成正比。作为CPR组成的重要部分,胸外按压不仅要把重点放在按压频率上,也要尽量缩短中断时间。按压不足或频繁中断将会使每分钟的按压次数减少。
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13.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