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批评家“死了”吗?.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词穹等事件一:近日,据称针对文艺批评存在的问题,殷双喜、孙振华、吴鸿等数位美术批评家提出《芜湖宣言》:提倡艺术批评的“低碳化”——用朴素的语言,回到艺术现场,回到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身;反对艺术批评的“高碳化”:也就是反对“大词化”、哲学化、“老外化”和翻译化的艺术批评写作风气。事件二:2011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日前揭晓,好莱坞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凭借个人首部3D电影《雨果·卡布里特》斩获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大奖,成为大赢家。设立于1908年的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由拥有一定电影知识的电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投票评选,该奖项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金球奖并称为“奥斯卡三大风向标”,近年颁出的最佳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老无所依》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对读:两件大不同的事,凸显文艺批评共时性的异质存在。同样在今天,有人因批评的无力甚至痛呼批评家“死了”,有人却在感恩批评给予文艺的巨大力量。其实,文艺批评曾经有过的价值无人否定,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在如今这个“全民皆评”的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文艺批评把以往的角色继续扮演下去?第三方需要怎样的批评家文艺批评家之“死”词穹在一次公开讲座上,一位听众单刀直入地问文化批评学者、电影评论家,也是主讲人之一戴锦华:“我在豆瓣上发的一篇影评一直处于点击率第一名,我觉得像您这样的专业影评人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您是怎样看待的?”这无异于一次来自网络的草根评论者对职业文艺批评家的挑战。当时戴锦华是如何回答的,笔者已经记不清了,大意是说:我不是单讲这部影片如何如何,我是用影片来做文化研究。如此,戴锦华回避了这个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专门的批评家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在当下却愈加凸显出来。有很多概念不断地在“死去”,比如文学,比如作者,甚至还有读者。艺术批评之死也有理论家提出过,包括伊格尔顿,还有波德里亚。笔者在这里写下的艺术批评家之死,并非是哗众取宠,而是呼唤凤凰涅槃,死后重生。不如来看一看,艺术批评家为何而死。有人说,艺术批评家受到了新媒体方式的冲击。确实,在这个“全民批评”的时代,职业批评家的声音很容易在众声喧哗中被湮没,或者自说自话。一个职业批评家倒下去,千万个草根批评家站起来。我想去看一部电影,我想听一首歌,从哪里找呢?从我熟悉的网络社区上,看那些默默无闻却直言自己感受、无论嬉笑怒骂不会带面具的人的评论和推荐。——这大概是当下不少甚至是大部分年轻人的选择。这种选择往往比看一些专家的评论更靠谱。这是一个“砖家横行”的时代。对于受众而言,那些只为艺术作品贴金的专家的评论很“坑爹”,信一次之后便不会再信。世界上最脆弱的除了镜子,还有信任,一次打破便难以复原。而另一些精英学者的评论,大多数阳春白雪得厉害的,可以从一部影片中分析出100种意义来,就是不会告诉你,影片到底好看不好看,如好看,是什么打动了你;如不好看,影片的问题又出在哪里。所以有网友感叹:现在不少艺评已快成巫术和玄学了,没人听得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职业艺术批评虽然活着,但是实际上也奄奄一息了,因为它的受众已经不准备再继续恭听圣训。草根批评的崛起,尽管无形中好像为批评扩大了领地,公众获得了自由,这种局面却并非乐观。统观草根批评,大多感性而零散,形不成系统理论,海量却南辕北辙的意见更是有可能导致大众选择的混乱。而且,这对艺术本身发展来说也是不利的,毕竟艺术不能仅

批评家“死了”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fy51856fy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9-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