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及出疹性疾病丽水中心医院林海玲病例患儿,男,7月,因“发热4天伴皮疹1天”入院现病史:入院前4天出现发热伴干咳、流清涕,℃左右,自服退热药效果不佳。入院前1天,℃左右,并发现面颈部皮疹,咳嗽加重,少痰,双眼发红,精神欠佳,食欲下降,大小便如常。个人史和家族史:无殊。病例过去史:生后按计划接种卡介苗、百白破和灰髓炎疫苗。传染病接触史:无明确麻疹、病毒性肝炎等接触史。查体:℃,P140次/分,R40次/分。急性热面容,神清,精神不佳,面颈部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球结膜充血伴眼睑水肿,畏光;口鼻分泌物多;咽部充血,双侧颊粘膜见细小白色斑点;双肺呼吸音较粗,闻及固定中小水泡音;心音有力,律齐;肝肋下1cm,质软,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问题1、该患儿最可能患什么疾病?2、诊断依据有哪些?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3、处理原则是什么?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合膜炎、koplik斑、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糠麸样脱屑并留有色素沉着为特征。病后免疫力持久,大多终身免疫。病原学及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感染早期病毒在患者呼吸道大量繁殖,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出疹前5天~出疹后5天有传染性。合并肺炎延长至10天。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手传播。传染性极强,90%以上发病,以春季发病较多,高峰2-5月份。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科。仅存在1种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是唯一宿主;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麻疹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对紫外线和消毒剂敏感。发病机制吸入病毒的飞沫——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局部繁殖——(2-3天)少量进入血液(初次病毒血症)——病毒在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内复制增殖,——(5-7天)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液——第二次病毒血症(前驱期染性最强)——出疹(传染性减弱)——感染后第15-17天病毒血症逐渐消失。发病机制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被抑制:1、易继发细菌感染可引起喉炎、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肺炎等2、结核病复燃,结核菌素试验转阴。3、免疫性疾病暂时缓解。麻疹病理特征病变部位广泛分布的单核细胞浸润、增生及形成多核巨细胞(华-佛细胞)是麻疹的病理特征。真皮和粘膜下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充血、水肿、增生、单核细胞浸润并有浆液性渗出而形成麻疹皮疹和麻疹粘膜斑。典型麻疹临床表现潜伏期:6-18天(平均10天左右)。被动免疫者可延长至21~28天。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前驱期:3~4天。也称发疹前期。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中度以上,热型不一。:眼、:眼症状突出是本病特点。
麻疹200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