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统计发展规划》是北京市政府统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首都科学发展和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的中长期规划;是未来五年全市统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全市政府统计履行职责、制订年度工作计划、促进全市统计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全市统计工作者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统计局《“十二五”时期统计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统计调查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十一五”时期,北京统计工作按照北京市“十一五”统计改革和发展目标,提出建设北京市大都市统计体系的战略构想,坚持“依法立统、人才兴统、科技强统、文化塑统”的理念,一以贯之地延续“一、二、三”的工作格局,始终以数据质量为中心,不断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统计生产力,初步实现了统计理念、统计生产方式和统计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统计发展成果显著,统计服务首都科学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 。建立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并在10个区县成立调查队;成立北京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在18个区县和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在乡镇、街道实行“撤科建所”,成立283个统计所,由区县统计局垂直管理。“三位一体、两队两垂”的管理体制基本确立。 。基本建立起以国民经济核算为核心、全面反映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统计信息需求、与国际统计准则接轨的大都市统计指标体系。丰富了统计调查领域和内容,改进了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加强了一系列监测评价体系的建设。 。按照“一级平台、三级监管、多方共享”的理念建成了北京市统计数据集中采集平台,实现统计业务全流程网上操作,重构统计业务流程,实现统计业务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优化了系统配置和应用软件,提升了网络通讯能力;推进了统计遥感等其他新技术的应用,拓宽了统计信息化建设及成果应用领域。 。初步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查询系统、预警监测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并启动应急统计机制;初步实现了由主要为政府服务向为政府、被调查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转变,由主要提供政府宏观管理信息向增加社会管理和百姓关注信息的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系统观念,大量引进高学历人才,提拔年轻干部,优化统计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强化培训,着力培养国际交流型人才和专家型人才,初步建立了一支专业素质较高,适合大都市统计体系建设需要的统计队伍。 。建立及完善各类法规制度,广泛开展法制宣传,进一步规范统计管理和统计执法行为,有效保障统计活动依法开展;加强统计执法检查队伍,强化执法职能,强力推进执法检查,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建立了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日常检查、集中检查、督导检查、联合检查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统计执法工作方式,建立了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统计巡查相结合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长效机制,形成了“依法立统、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二、“十二五”时期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全市政府统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统计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统计自身科学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期,也是统计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北京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必将为统计部门更好地建设全市数据中心和监测评价中心、服务首都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统计系统践行“三个提高”,特别是建设符合世界城市发展要求、具有北京特色的统计体系,必将为北京统计事业在更高层次上推进自身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统计工作,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统计数据,必将为充分发挥统计整体功能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推动统计科学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推动统计科学发展面临的难题:尽管全市统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但统计制度方法、统计调查能力在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城市管理、监测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仍显薄弱;尽管统计数据质量得到提升,但统计的权威性仍受到质疑,统计的公信力仍面临挑战;尽管统计队伍壮大了、力量增强了,但面对统计人员新老交替,统计事业发展与统计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尽管统计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但如何更好发挥统计信息技术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提升统计生产力水平,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变革迎接挑战,发展破解难题,全市统计系统必须以更加奋发
北京市统计十二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