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与北大前言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发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生进入大学应为求学,而非仅仅达到做官发财的目的。在研究学问之外砥砺自己的德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是大学生所必需的。而作为学校之主体的师生应该建立一种互敬互爱、互相劝勉的关系。他为北京大学“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学科改造,教书育人学校改革,教授治校教育平等,兼收女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蔡元培把北大办成了学术自由的摇篮,百花齐放的园地。他提出自己的办学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他聘请了像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胡适、周作人、王世杰等一大批新学方面的要角;同时又保留、聘请了一批在学术上有很高造诣,但在政治上非常保守的学者,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钱玄同等。于是,北大校园里有保守派、有维新派亦有激进派,“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这才是真正的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学科改造,教书育人蔡元培主张文理两科,并主张学与术分校。他将北大的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北大除文理两科外,只保留了法科。蔡元培还帮学生建立社团。学生社团百家争鸣:傅斯年和罗家伦组织了新潮社,许德珩组织了国民社,而毛泽东在北大参加过新闻研究会。蔡元培希望培养的学者,不仅具学识,尤当有修为。1918年,蔡元培更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学校改革,教授治校蔡元培在各种派别并存的北大实行“教授治校”,在北大最高的权力者并非校长蔡元培,最高决策机构是教授组成的评议会,重大事情都在评议会上决定。评议会的成员大多是学校里的教授,亦是由教授自己选举产生。这样,学校的教学、教务工作全都由教授会、评议会来决定,校长只起后勤保障作用,为教授们服务。教育平等,兼收女生1920年,北京大学允许3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并在同年秋天正式开始招收女学生,开中国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同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访华,他称赞北大是教学生以自由思想的场所,并称女生在北大的地位比剑桥还要好,她们可以参加考试并获得学位,女生中那种自由发问的精神,恐怕连英国的女校长见了也会不禁愕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其72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返回
民国时期大学风采思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