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进一步学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农业;具有集体主义观念,艰苦奋斗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门知识;掌握相关实验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运用一门外语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具有独立从事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3、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生态农业与区域发展
主要进行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调控技术的研究。包括结构调控、秸杆综合利用、土壤养分管理、区域水资源调控等方面;研究农户、农业企业、主导产业和区域农业发展乃至全球农业发展的规律与调控途径,为新世纪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指导。
2、农牧生态工程与食品安全
按生态学原理,对现有先进和成熟技术进行整体优化和集成,构建适应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不同要求的生态工程模式和相应的产地环境监测和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生态环境方面的技术支持。
通过蚯蚓和微生物生态工程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高效生物复合肥,提高土壤肥力,保障土壤健康和持续利用;通过开发生物饲料及生物制剂,发展生态畜牧业,为解决我国农牧业生产中的高效-品质-生态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景观生态与土地持续利用
主要研究区域农业景观格局的多尺度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并从天敌、害虫以及植物多样性上研究半自然生境(林地以及农田边界)对保护天敌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功能以及调控这些景观单元的方法。另外以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为基础进行景观层次上的土地持续利用与作物生产管理决策系统研究,建立主要作物和不同类型土壤参数以及土地利用定量化评价方法。
4、土壤生态及土壤生物
主要结合长期野外试验基地和人工模拟生态系统进行有关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生态系统健康方面的研究,研究土壤生物多样性变迁机制,从蚯蚓、土壤线虫生态学及与土壤微生物互作等方面,研究土壤生物在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分解、转化中的作用。
5、恢复生态与生态安全
面向不同退化生态系统,开展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及机制研究,特别是针对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突出的食物生产、生态重建以及经济发展方面的复杂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和政策研究。同时对国际相关学科和技术进行紧密追踪和接轨研究,为我国的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三、培养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累计在学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第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一年以论文工作为主。
培养方式:全日制。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二年制硕士生获得学位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3学分,培养环节7学分(实践教育2学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2学分,学术交流2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70分及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历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并报研究生院
生态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