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有个时髦口号:“花明天钱,圆今天梦。”对此有的同志提出,地方鼓励超前消费,而部队却在大张旗鼓地搞艰苦奋斗教育,这不是相矛盾吗?那么到底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以此为题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一、刺激消费为什么大家看到鼓励消费政策和口号的确是客观现实。前几年,银行为了吸蓄呈个劲地提高蓄储存款利息,可去年以来大幅度降低银行利率。6月10日,我国银行又进行了第七次降息,此次降息幅度比较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降0、75个百分点等等。前两年逐步兴起购买力房贷款,现在推出了贷款上大学制度,我弟弟今年考上了成都大学,但家中没钱,是贷款上的大学,毕业后分10年还清贷款。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贷款购买家用电器、日用品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出现与我们许多同志观念里勤俭节约,一分钱掰两半花的观念有很大差异。那么国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呢?难道真的是否定艰苦奋斗的传统了吗?国家采取这个政策,从根本上讲这是由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的。我们都知道,自东南亚金融风波以来,我国的商品一直处于滞销状态,生产的商品买不出去,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国家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搞活国内市场,具体一点就是想方设法让人们花钱,以扩大消费来刺激生产。因为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刺激消费就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去年我国增发1000亿元国债,银行又配套贷款式10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此举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据专家预算,去年这2000亿元国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约为1、35个百分点,今年我国又发行了1000亿元国债,估计能使经济增长点提高1、5个百分点。我们知道,经济行动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生产——流通——消费,然后进入下一个“生产——流通——消费”阶段,循环往复,只有产品进入消费阶段,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商品是否有价值才能得到最终检验。如果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卖出去。形成大量商品积压在仓库里,无法实现其价值,再生产的链条就会中断。据预测,在过去20年中,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直在60%上下,不少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消费启动的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今年我国的新一轮启动经济的成败。比如,刺激教育消费的问题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今年我国高校招生在去年基础上扩招48万人,增长幅度达44%。为什么这么办呢?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教育需求越来越大,他们愿意拿出一部分钱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扩大高校招生,符合老百姓的愿望,既可使更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又能把社会资金从银行分流出来,将居民存款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将我国现有普通高校的三成改为民办高校,扩大招生,则至少每年为国家节省76亿元投资,还可使更多的考生进入大学校门。发展教育产业还有助于激活相关行业,比如要建更多的校舍,需要更多更好的教育设备备、文教用品,扩招后的高校需要更多人去服务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拉动经济增长。这样既可让更多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又可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现代经济中有一个命题叫“节约悖论”,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如果大家都勤俭节约,不花钱反而会导致经济的萎缩。相反,大家挣了钱,就将其中的大部分消费掉,又反而会刺激经济的繁荣。因此,人们得出这样结论:“消费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我再说借贷消费的问题,这
[精]消费讲适度,勤俭是美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